考研网上

2015陕西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陕西师范大学201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2015陕西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10分,共100分)
1.阿里斯托芬
古希腊著名的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6-约前385年)出生于雅典,现存作品有《阿卡奈人》《骑士》《吕西斯忒拉威》《地母节妇女》等十一部。其剧作取材于雅典社会现实生活,反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及主战的激进民主派;抨击奴隶主民主政治衰退时期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剧作形式自由,语言夸张、锋利。其作品不但以很高的艺术价值给后世喜剧作家以广泛的影响,而且是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可贵资料。
2.《拉玛耶那》(略)
3.阿拔斯王朝
阿拉伯帝国王朝。750年伊拉克大贵族阿拔斯夺取国内起义军的胜利果实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762年迁都巴格达。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籍称“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时期,帝国中心东移。最初的百余年内,由于对外停止征服,社会比较安定,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治也日益稳定,文化繁荣昌盛,是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1258年,蒙古军攻陷巴格达,杀了哈里发,阿拉伯帝国最后灭亡。
4.特兰托会议
16世纪天主教会为反对宗教改革运动在特兰托召开的宗教会议。在1545年到1565年间,天主教会代表在特兰托召开多次会议,着手革除天主教内部的弊端: 如停止兜售赎罪券,不再增加教会神职薪俸,加强对神职人员的监督等等。但是在信仰问题上,天主教会对新教各派寸步不让。它宣布所有的新教为异端,罗马天主教会的教条和仪式全部正确无误,教皇是最高权威,唯有教会有权解释圣经,教徒只有靠教会神甫施行“圣礼”才能得救。
5.坦志麦特 ?
奥斯曼帝国在1839-1876年所推行的近代化改革。1839年土耳其在土埃战争中失利,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采纳改革派建议,实行改革。改革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同年颁布的《御园敕令》为起点,由雷希德领导,着重改革司法、财政、军事和教育。1852年雷希德被保守派赶下台后,改革暂告一段落。1856年土耳其及其西欧联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俄军,土耳其重新开始改革。同年,苏丹颁布《帝国诏书》,改革进入第二阶段,由阿里和福阿德领导,先后施行土地法、刑法、商业法、海上法等,设立法制会议和国务会议,开办帝国高级中学。1869-1871年改革派主要领导人 相继去世,同时由于此次改革以法国为蓝本,随着普法战争中法国的失败,土耳其改革运动逐渐停止。此次改革促使奥斯曼帝国内部封建体制趋于瓦解,并培养了一批现代化人才,具有进步意义。
?6.《侍臣论》
《侍臣论》是由作家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利奥奈所著的记录了文艺复兴时期宫廷礼仪的作品,出版于1528年。在书中描述了一个完美侍臣的榜样,“勇敢、精明、热爱真理、多才多艺而且是有文化教养”。为此,卡斯蒂利奥奈 成了16世纪研究贵族礼仪问题的权威,此书也被认为是记录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礼仪的代表作。
7.匈牙利事件
1956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发生的政治事件。拉科西执政时期,匈牙利大搞全盘苏化,引起人民强烈不满。1956年10月,布达佩斯各大专院校学生要求党和政府改组党的领导机关,改革经济体制,保障言论和新闻自由,反对苏联干涉内政。以格罗为首的匈党政领导人的粗暴压制,使和平游行演变为动乱冲突。11月,原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总书记卡达尔宣布成立工农革命政府,并邀请苏联出兵,动乱平息。十月事件性质十分复杂,开始是匈牙利人民要求民主、自由,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斗争,由于矛盾错综复杂,被外国势力和国内反动分子利用。
8.年鉴学派
20世纪西方史学界的重要学派。1929年,法国史学家马可·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经济和社会史年鉴》(1946年,刊物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反对传统史学,主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第二代史学家布罗代尔。年鉴学派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史学编纂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9.斋月战争 ?
1973年埃及、叙利亚军队向以色列发动的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叙军队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又称十月战争、斋月战争、赎罪日之战。10月9日,埃军控制了运河东岸10?15千米的狭长地带。与此同时,叙军 在戈兰高地全线突破以军阵地,收复了大部分失地。10月10日,以军在美国“空中桥梁”运输线的帮助下开始反攻。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要求双方当天停火,埃以都表示接受。25日,安理会又通过监督中东停火的决议,埃叙以遂正式停火。此后两年内,经过一系列脱离军事接触的谈判,达成协议: 埃及收复运河东岸的狭长地带,叙利亚收复包括首府库奈特拉在内的戈兰高地的部分地区。
10.里根主义
1986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针对第三世界的施政方针。主要内容是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美国应准备阻止和反击苏联在第三世界对美国利益的威胁,遏制它的扩张主义;鼓励第三世界亲美右翼政府的活动,加强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抗苏武装的经济、军事援助,稳定局势。里根主义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简答题(共4题,共100分) ???
1.试述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
罗斯福新政实施分为1933-1935年、1935-1939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复兴和救济,第二阶段重点在改革。在“新政”实施期间,政府和国会总共颁发了700多个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
(1)在财政金融方面。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整顿破产银行的大权,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帮助大银行复业。1935年政府又颁布了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资金以上的一切州银行都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对各联邦银行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加强美国对外的经济地位,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19日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到同 年10月,美元贬值约30%。这一举措,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2)在工业生产措施方面。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3)在节制农业方面。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根据该法,政府设立了农业经济调整署,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政府对缩减农业产量的农业主进行补贴,并给予贷款。这些措施,使农产品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1938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在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价格。
(4)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救济失业者和贫穷者。除了直接救济外,政府更多地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失业和贫穷者进行救济。1935年8月14 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慈善团体提供救济的传 统,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实验。
(5)制定劳工立法,调整劳资关系。为缓和劳资矛盾,罗斯福敦促国会于1935年7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能禁止工人罢工;成立劳资关系署,调查调解劳资纠纷。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周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并禁止使用童工。
(6)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新政时期,罗斯福全面扩张了总统权力,逐步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新格局。他颁布行政命令改组、合并和取消一些行政 机构。1939年4月,国会通过了《政府机构改组法》。1939年9月8日,总统颁布了第8248号行政改革命令,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办事机构,从而确立了以预算局为中枢的管理体系。
2.19世纪英国经历了三次议会改革,其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内容:
①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衰败的选区,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②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工业资产阶级和富民获得选举权;
(2)影响:
①选民人数增多,参政权扩大.但以中产阶级为主,反而工人阶级未受重视。
②树立改革的典范,为不流血革命.19世纪英国两大政党自由党,保守党,为争取选民支持,均以政治社会改革作为诉求。
③两党在组织上从议会内的团体扩展为具有全国规模的大党,并逐步演变成自由党和保守党,对英国两党制的确立也具有很大意义这项改革对促进资产阶级制度的民主化具有积极意义。
④1832年改革促进了英国社会制度的近代化。
?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以调整选举资格和选区为主要内容的议会改革。
(1)改革内容:①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在城镇选举权给予每户主和租户,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或承担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5磅的人;
②重新调整选区,取消46个衰败选区,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1867年改革使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资产阶级在下议员的地位的到进一步加强。
(2)历史意义:
①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具有主导地位,进一步消除了英国议会制度中的积弊和腐败之风,彻底打破了以前贵族在议会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②由于选民扩大,政党要站住脚,必须成为群众习惯的党,极大地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使争取选民成为政党活动发核心。
③保守党已转变为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党。
④工人暂时被笼络,但从长远看来,也给工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1884年议会改革
1884年议会改革是英国资产阶级为巩固资产主义议会民主而进行的政治改良运动.背景是19世纪末随着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资产阶级两大政党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他们都采取对内实行微小改良,对外加强侵略和扩大殖民地政策;农业工人仍被排除在选举大门之外.内容:再次扩大公民权;重新规定选民的财产资格;建立一种新的内部服务资格,主要是给在郡的工人(男),尤其是农业工人的选举权.意义:没有选举权的农业工人终于获得了选举权,但仍然受到财产资格的限制.另外妇女仍没有选举权。
3.第三世界的兴起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及影响 ???
第三世界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发展中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按照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第三世界首先是一个今日世界性阶级分析得出的概念。也就是说,毛泽东是把今日全世界作为一个经济政治体系来分析的,而不是把今日世界的各个部分作为相互分离的经济政治体系来分析的。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它们所经历的共同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世界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发展中国家的外部不均衡、外贸的不均衡结构、缺乏外汇、起伏波动的出口收入、债务问题、经济依赖性。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它们所经历的共同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历史意义:
第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战,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第二、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第四、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4.希波战争对希腊及周围世界的影响
(一)希腊波斯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在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希腊的胜利不仅使希腊各邦得以继续发展,尤其使雅典达到空前的繁荣,遂为日后的西方文明奠定基础。
(二)希波战争波斯虽败,对整个帝国说来仍只是局部的边境事件,希腊人还无力越过小亚进入东方,因此波斯帝国仍在继续发展,它所继承的古代东方文明的传统后来又经安息、萨珊波斯和伊斯兰文明而持续不绝,这就是世界文明分为东西方的大格局,而它的最初的分水岭可以说就是希波战争。
三、论述(共三题,共100分)
1. 中世纪欧洲城市文明的产生和影响
(一)兴起原因。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幸存的罗马城市,二是新兴的日耳曼城市。10世纪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西欧城市开始勃兴。从产生的时间和地区上来看,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这些地方在9世纪或者更早已有城市,其他地区则稍显晚。10-11世纪,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邻近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的城市纷纷兴起。14-15世纪以后,一些西欧城市逐步由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发展成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其中少数则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或国际大都市。
(二)历史意义。从经济方面来看,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从政治方面来看,城市兴起的政治影响是巨大 的,市民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13-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王权的强化,逐渐形成了以强大王权为基础的民族国家。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并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三)影响: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产生并取代封建制起过重大作用。(1)中古西欧的城市一产生就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的兴起标志着封建经济结构分解的开始。西欧城市的手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业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使城市成为西欧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工商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且为资本原始积累做了准备。(2)城市的兴起还使西欧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政体形式发生了变化。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产生,他们构成反封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城市的发展,国王与市民结盟,西欧一些国家的政体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分裂割据的领主君主制过渡为等级君主制,16世纪以后又过渡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则在王权的庇护下得到迅速发展。(3)西欧封建社会初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法律和科学消失。城市兴起后,兴建了许多世俗学校,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向整个封建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掀起了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2.英国与北美独立运动的关联(略)
3. 概述20世纪初欧洲在世界上优势地位的主要表现,并分析第—次世界大战对 这种优势地位的影响。
(一)20世纪初欧洲在世界上优势地位的主要表现。(1)欧洲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主导世界政治。英、俄、法、德四大国在1876年的殖民地领土面积为4040万平方千米,人口 27380万;到1914年,殖民地领土面积增为6440万平方千米,人口增为49450万。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已称霸全球,是世界政治的中心。(2)欧洲是世界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英镑是世界贸易的通行货币。(3)在军事上,俄、法、德、英是世界上的头等军事大国。欧洲列强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瓜分了世界,占有了广大的殖民地,而且在许多国家划分了势力范围,操纵着它们的内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优势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1)欧洲的衰落。德国战败,俄国发生革命,英国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法德矛盾尖锐,欧洲传统强国被削弱。(2)美日崛起。美国和日本开始分享欧洲对世界事务的主导权。(3)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削弱了欧洲宗主国的力量。
?
2015陕西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10分,共100分)
1.阿里斯托芬
古希腊著名的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6-约前385年)出生于雅典,现存作品有《阿卡奈人》《骑士》《吕西斯忒拉威》《地母节妇女》等十一部。其剧作取材于雅典社会现实生活,反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及主战的激进民主派;抨击奴隶主民主政治衰退时期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剧作形式自由,语言夸张、锋利。其作品不但以很高的艺术价值给后世喜剧作家以广泛的影响,而且是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可贵资料。
2.《拉玛耶那》(略)
3.阿拔斯王朝
阿拉伯帝国王朝。750年伊拉克大贵族阿拔斯夺取国内起义军的胜利果实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762年迁都巴格达。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籍称“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时期,帝国中心东移。最初的百余年内,由于对外停止征服,社会比较安定,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治也日益稳定,文化繁荣昌盛,是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1258年,蒙古军攻陷巴格达,杀了哈里发,阿拉伯帝国最后灭亡。
4.特兰托会议
16世纪天主教会为反对宗教改革运动在特兰托召开的宗教会议。在1545年到1565年间,天主教会代表在特兰托召开多次会议,着手革除天主教内部的弊端: 如停止兜售赎罪券,不再增加教会神职薪俸,加强对神职人员的监督等等。但是在信仰问题上,天主教会对新教各派寸步不让。它宣布所有的新教为异端,罗马天主教会的教条和仪式全部正确无误,教皇是最高权威,唯有教会有权解释圣经,教徒只有靠教会神甫施行“圣礼”才能得救。
5.坦志麦特 ?
奥斯曼帝国在1839-1876年所推行的近代化改革。1839年土耳其在土埃战争中失利,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采纳改革派建议,实行改革。改革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同年颁布的《御园敕令》为起点,由雷希德领导,着重改革司法、财政、军事和教育。1852年雷希德被保守派赶下台后,改革暂告一段落。1856年土耳其及其西欧联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俄军,土耳其重新开始改革。同年,苏丹颁布《帝国诏书》,改革进入第二阶段,由阿里和福阿德领导,先后施行土地法、刑法、商业法、海上法等,设立法制会议和国务会议,开办帝国高级中学。1869-1871年改革派主要领导人 相继去世,同时由于此次改革以法国为蓝本,随着普法战争中法国的失败,土耳其改革运动逐渐停止。此次改革促使奥斯曼帝国内部封建体制趋于瓦解,并培养了一批现代化人才,具有进步意义。
?6.《侍臣论》
《侍臣论》是由作家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利奥奈所著的记录了文艺复兴时期宫廷礼仪的作品,出版于1528年。在书中描述了一个完美侍臣的榜样,“勇敢、精明、热爱真理、多才多艺而且是有文化教养”。为此,卡斯蒂利奥奈 成了16世纪研究贵族礼仪问题的权威,此书也被认为是记录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礼仪的代表作。
7.匈牙利事件
1956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发生的政治事件。拉科西执政时期,匈牙利大搞全盘苏化,引起人民强烈不满。1956年10月,布达佩斯各大专院校学生要求党和政府改组党的领导机关,改革经济体制,保障言论和新闻自由,反对苏联干涉内政。以格罗为首的匈党政领导人的粗暴压制,使和平游行演变为动乱冲突。11月,原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总书记卡达尔宣布成立工农革命政府,并邀请苏联出兵,动乱平息。十月事件性质十分复杂,开始是匈牙利人民要求民主、自由,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斗争,由于矛盾错综复杂,被外国势力和国内反动分子利用。
8.年鉴学派
20世纪西方史学界的重要学派。1929年,法国史学家马可·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经济和社会史年鉴》(1946年,刊物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反对传统史学,主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第二代史学家布罗代尔。年鉴学派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史学编纂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9.斋月战争 ?
1973年埃及、叙利亚军队向以色列发动的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叙军队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又称十月战争、斋月战争、赎罪日之战。10月9日,埃军控制了运河东岸10?15千米的狭长地带。与此同时,叙军 在戈兰高地全线突破以军阵地,收复了大部分失地。10月10日,以军在美国“空中桥梁”运输线的帮助下开始反攻。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要求双方当天停火,埃以都表示接受。25日,安理会又通过监督中东停火的决议,埃叙以遂正式停火。此后两年内,经过一系列脱离军事接触的谈判,达成协议: 埃及收复运河东岸的狭长地带,叙利亚收复包括首府库奈特拉在内的戈兰高地的部分地区。
10.里根主义
1986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针对第三世界的施政方针。主要内容是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美国应准备阻止和反击苏联在第三世界对美国利益的威胁,遏制它的扩张主义;鼓励第三世界亲美右翼政府的活动,加强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抗苏武装的经济、军事援助,稳定局势。里根主义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简答题(共4题,共100分) ???
1.试述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
罗斯福新政实施分为1933-1935年、1935-1939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复兴和救济,第二阶段重点在改革。在“新政”实施期间,政府和国会总共颁发了700多个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
(1)在财政金融方面。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整顿破产银行的大权,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帮助大银行复业。1935年政府又颁布了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资金以上的一切州银行都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对各联邦银行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加强美国对外的经济地位,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19日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到同 年10月,美元贬值约30%。这一举措,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2)在工业生产措施方面。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3)在节制农业方面。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根据该法,政府设立了农业经济调整署,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政府对缩减农业产量的农业主进行补贴,并给予贷款。这些措施,使农产品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1938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在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价格。
(4)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救济失业者和贫穷者。除了直接救济外,政府更多地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失业和贫穷者进行救济。1935年8月14 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慈善团体提供救济的传 统,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实验。
(5)制定劳工立法,调整劳资关系。为缓和劳资矛盾,罗斯福敦促国会于1935年7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能禁止工人罢工;成立劳资关系署,调查调解劳资纠纷。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周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并禁止使用童工。
(6)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新政时期,罗斯福全面扩张了总统权力,逐步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新格局。他颁布行政命令改组、合并和取消一些行政 机构。1939年4月,国会通过了《政府机构改组法》。1939年9月8日,总统颁布了第8248号行政改革命令,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办事机构,从而确立了以预算局为中枢的管理体系。
2.19世纪英国经历了三次议会改革,其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内容:
①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衰败的选区,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②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工业资产阶级和富民获得选举权;
(2)影响:
①选民人数增多,参政权扩大.但以中产阶级为主,反而工人阶级未受重视。
②树立改革的典范,为不流血革命.19世纪英国两大政党自由党,保守党,为争取选民支持,均以政治社会改革作为诉求。
③两党在组织上从议会内的团体扩展为具有全国规模的大党,并逐步演变成自由党和保守党,对英国两党制的确立也具有很大意义这项改革对促进资产阶级制度的民主化具有积极意义。
④1832年改革促进了英国社会制度的近代化。
?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以调整选举资格和选区为主要内容的议会改革。
(1)改革内容:①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在城镇选举权给予每户主和租户,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或承担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5磅的人;
②重新调整选区,取消46个衰败选区,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1867年改革使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资产阶级在下议员的地位的到进一步加强。
(2)历史意义:
①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具有主导地位,进一步消除了英国议会制度中的积弊和腐败之风,彻底打破了以前贵族在议会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②由于选民扩大,政党要站住脚,必须成为群众习惯的党,极大地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使争取选民成为政党活动发核心。
③保守党已转变为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党。
④工人暂时被笼络,但从长远看来,也给工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1884年议会改革
1884年议会改革是英国资产阶级为巩固资产主义议会民主而进行的政治改良运动.背景是19世纪末

随着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资产阶级两大政党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他们都采取对内实行微小改良,对外加强侵略和扩大殖民地政策;农业工人仍被排除在选举大门之外.内容:再次扩大公民权;重新规定选民的财产资格;建立一种新的内部服务资格,主要是给在郡的工人(男),尤其是农业工人的选举权.意义:没有选举权的农业工人终于获得了选举权,但仍然受到财产资格的限制.另外妇女仍没有选举权。
3.第三世界的兴起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及影响 ???
第三世界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发展中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按照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第三世界首先是一个今日世界性阶级分析得出的概念。也就是说,毛泽东是把今日全世界作为一个经济政治体系来分析的,而不是把今日世界的各个部分作为相互分离的经济政治体系来分析的。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它们所经历的共同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世界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发展中国家的外部不均衡、外贸的不均衡结构、缺乏外汇、起伏波动的出口收入、债务问题、经济依赖性。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它们所经历的共同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历史意义:
第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战,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第二、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第四、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4.希波战争对希腊及周围世界的影响
(一)希腊波斯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在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希腊的胜利不仅使希腊各邦得以继续发展,尤其使雅典达到空前的繁荣,遂为日后的西方文明奠定基础。
(二)希波战争波斯虽败,对整个帝国说来仍只是局部的边境事件,希腊人还无力越过小亚进入东方,因此波斯帝国仍在继续发展,它所继承的古代东方文明的传统后来又经安息、萨珊波斯和伊斯兰文明而持续不绝,这就是世界文明分为东西方的大格局,而它的最初的分水岭可以说就是希波战争。
三、论述(共三题,共100分)
1. 中世纪欧洲城市文明的产生和影响
(一)兴起原因。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幸存的罗马城市,二是新兴的日耳曼城市。10世纪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西欧城市开始勃兴。从产生的时间和地区上来看,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这些地方在9世纪或者更早已有城市,其他地区则稍显晚。10-11世纪,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邻近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的城市纷纷兴起。14-15世纪以后,一些西欧城市逐步由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发展成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其中少数则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或国际大都市。
(二)历史意义。从经济方面来看,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从政治方面来看,城市兴起的政治影响是巨大 的,市民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13-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王权的强化,逐渐形成了以强大王权为基础的民族国家。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并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三)影响: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产生并取代封建制起过重大作用。(1)中古西欧的城市一产生就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的兴起标志着封建经济结构分解的开始。西欧城市的手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业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使城市成为西欧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工商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且为资本原始积累做了准备。(2)城市的兴起还使西欧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政体形式发生了变化。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产生,他们构成反封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城市的发展,国王与市民结盟,西欧一些国家的政体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分裂割据的领主君主制过渡为等级君主制,16世纪以后又过渡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则在王权的庇护下得到迅速发展。(3)西欧封建社会初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法律和科学消失。城市兴起后,兴建了许多世俗学校,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向整个封建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掀起了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2.英国与北美独立运动的关联(略)
3. 概述20世纪初欧洲在世界上优势地位的主要表现,并分析第—次世界大战对 这种优势地位的影响。
(一)20世纪初欧洲在世界上优势地位的主要表现。(1)欧洲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主导世界政治。英、俄、法、德四大国在1876年的殖民地领土面积为4040万平方千米,人口 27380万;到1914年,殖民地领土面积增为6440万平方千米,人口增为49450万。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已称霸全球,是世界政治的中心。(2)欧洲是世界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英镑是世界贸易的通行货币。(3)在军事上,俄、法、德、英是世界上的头等军事大国。欧洲列强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瓜分了世界,占有了广大的殖民地,而且在许多国家划分了势力范围,操纵着它们的内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优势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1)欧洲的衰落。德国战败,俄国发生革命,英国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法德矛盾尖锐,欧洲传统强国被削弱。(2)美日崛起。美国和日本开始分享欧洲对世界事务的主导权。(3)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削弱了欧洲宗主国的力量。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上 - 考研网上辅导班有用吗 > 2015陕西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陕西师范大学201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