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上

1998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帮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1998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

1、太学

汉武帝在京城设立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兴办太学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置《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博士,博士均为今文学家。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又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太学正式开学。博士弟子由太常负责选拔。又从各郡国县中选拔有文学、有教养的青年到太学与博士弟子一同受业,称“如弟子”,每年考试一次,优秀的补为郎中、文学、掌故。

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曹丕称帝后,采纳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具体内容是通过品评,将士人分为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者,将被推荐到各级行政机构中去做官。九品中正的实行结束了两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少康中兴

夏王朝复兴事件。太康失国后,其侄孙少康在有虞氏部落(今河南虞城)重新积累力量,从东夷手中夺回王位,史称“少康中兴”。由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经过了三代人的约40年的斗争,才重新夺回政权。

4、亚罗号事件

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1856年10月8日,中国商船亚罗号,因窝藏海盗,受到广东水师搜查,船上海盗被捕。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但是当22日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借口礼貌不同,仍然拒收。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5、《资政新篇》

近代第一个谋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1859年洪仁轩上奏洪秀全的建国方案。《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主要内容是:政 治上,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经济上,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 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发展资本主义, 科技上,奖励科技发明;外交上,主张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公共事业上,主张兴 办学馆、医院、设立福利机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 主义的方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向,具有进步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既非农民革命 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 客观条件,所以根本没有实行。它的思想史意义远大于它的现实意义。

6、废两改元

1933年国民政府推行的废用银两改用银元的币制改革。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4月6日,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规定即日起,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元,或在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元。废两改元是法币改革的前提。

7、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_政治局 委员及其他负责人十余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华北事变后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

8、下关惨案

发生在南京下关车站的国民党特务暴徒围攻殴打上海和平请愿团的惨案。1946年5月,民进、民建等53个团体举行大会,正式成立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6月,上海各界群众10万人举行集会游行,欢送上海人民团体代表团去南京进行和平请愿。以马叙伦为首的代表团乘火车抵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预伏的国民党特务暴徒数百人围攻殴打,马叙伦、雷洁琼、阎宝航、叶骂义、浦熙修等被打成重伤。下关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在全国出现了抗议国民党暴行、反对内战的新浪潮。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比较分析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不同结果的原因

北宋和明朝进入中叶后,都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张居正就是在这种相近的背景下各自进行了变法与改革.

王安石变法之时就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张居正任相之时改革却得以全面推行.

尽管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是为了救弊图兴而进行的改革,他们的改革却产生了迥异的社会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第一,改革策略不同.

王安石早在宋仁宗 (1160年)上《万言书》时,就提出要改变现有法度,使之合乎“先王之政”.但是,他任相之后,却亮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表明要更改太祖、太宗以来的法令制度.安石此举虽然给希望变法的士人注入了一副兴奋剂,但在思想还很保守的宋代,改变“祖宗之法”无疑会招来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张居正在改革中始终打着“恪守祖制”的旗帜,从而抑制了守旧派之口,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第二,改革步骤不同.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着手整顿财政,而忽略了吏治改革.一开始就把改革重点放在整顿财政上,以俭财为先.由于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一些地方官使新法成为扰民、困民之举,遭到百姓反对,且变法对官僚地主及大商人的利益触犯颇多,故又遭到这部分势力的反对.可见,在吏治没有澄清、官僚地主的阻力没有打破之前,改革是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的.

和王安石相比,张居正显然要老练许多.虽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他却没有一上来就贸然整顿财政,而是先行改革吏治,于万历元年(1573年)提出“考成法”.考成法的施行,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史称“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由此,张居正是在获得了一个得心应手的政治工具后,然后再运用这个经过改造的工具去推行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改革,使新法一以贯之地推行了十年之久,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第三,改革者的地位与权限不同.

中国封建社会,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皇权至高无上.因此,要革旧图新,首先就要取得皇权支持,皇帝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变法,不仅决定了改革者所拥有的权限大小,也决定了改革最终所能取得的成就.就此而言,王安石变法也有不如张居正改革之处.

2、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一)旧三民主义。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的提出,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3)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即通过核定地价,按价收税,将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收归国有,“为国民所共享”。

(二)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1)关于民族主义,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对内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规定“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不得享受自由权利。(3)民生主义规定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原则。“平均地权”是将私人所有的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政府照价征税,或收买、征收,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由国家分配土地耕种;“节制资本”则规定,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开办的企业,有独占性质者,或者因规模过大私人无力承担者,均由国家经营,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

3、国民党1928年第二次北伐述评

二次北伐,指北伐战争的第二阶段。1928年,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发动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因国民政府自称这次战争是第一次北伐战争的继续,故称这次战争为“二次北伐”。1928年4月7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在击败军阀张宗昌后,奉系张作霖被迫撤回东北,途中被炸死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华民国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蒋冯阎桂联合进行的“北伐”,实际上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争夺北中国统治权的战争。这次北伐,尽管结束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除了新旧军阀间的矛盾和斗争,但旧的矛盾和斗争很快就为国民党新军阀间的矛盾和斗争所取代。为了欢迎北伐军,山东、河南人民掀起了闯关东的高潮,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

?

1998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

1、太学

汉武帝在京城设立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兴办太学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置《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博士,博士均为今文学家。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又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太学正式开学。博士弟子由太常负责选拔。又从各郡国县中选拔有文学、有教养的青年到太学与博士弟子一同受业,称“如弟子”,每年考试一次,优秀的补为郎中、文学、掌故。

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曹丕称帝后,采纳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具体内容是通过品评,将士人分为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者,将被推荐到各级行政机构中去做官。九品中正的实行结束了两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少康中兴

夏王朝复兴事件。太康失国后,其侄孙少康在有虞氏部落(今河南虞城)重新积累力量,从东夷手中夺回王位,史称“少康中兴”。由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经过了三代人的约40年的斗争,才重新夺回政权。

4、亚罗号事件

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1856年10月8日,中国商船亚罗号,因窝藏海盗,受到广东水师搜查,船上海盗被捕。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但是当22日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借口礼貌不同,仍然拒收。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5、《资政新篇》

近代第一个谋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1859年洪仁轩上奏洪秀全的建国方案。《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主要内容是:政 治上,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经济上,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 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发展资本主义, 科技上,奖励科技发明;外交上,主张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公共事业上,主张兴 办学馆、医院、设立福利机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 主义的方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向,具有进步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既非农民革命 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 客观条件,所以根本没有实行。它的思想史意义远大于它的现实意义。

6、废两改元

1933年国民政府推行的废用银两改用银元的币制改革。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4月6日,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规定即日起,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元,或在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元。废两改元是法币改革的前提。

7、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_政治局 委员及其他负责人十余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华北事变后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

8、下关惨案

发生在南京下关车站的国民党特务暴徒围攻殴打上海和平请愿团的惨案。1946年5月,民进、民建等53个团体举行大会,正式成立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6月,上海各界群众10万人举行集会游行,欢送上海人民团体代表团去南京进行和平请愿。以马叙伦为首的代表团乘火车抵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预伏的国民党特务暴徒数百人围攻殴打,马叙伦、雷洁琼、阎宝航、叶骂义、浦熙修等被打成重伤。下关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在全国出现了抗议国民党暴行、反对内战的新浪潮。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比较分析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不同结果的原因

北宋和明朝进入中叶后,都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张居正就是在这种相近的背景下各自进行了变法与改革.

王安石变法之时就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张居正任相之时改革却得以全面推行.

尽管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是为了救弊图兴而进行的改革,他们的改革却产生了迥异的社会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第一,改革策略不同.

王安石早在宋仁宗 (1160年)上《万言书》时,就提出要改变现有法度,使之合乎“先王之政”.但是,他任相之后,却亮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表明要更改太祖、太宗以来的法令制度.安石此举

虽然给希望变法的士人注入了一副兴奋剂,但在思想还很保守的宋代,改变“祖宗之法”无疑会招来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张居正在改革中始终打着“恪守祖制”的旗帜,从而抑制了守旧派之口,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第二,改革步骤不同.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着手整顿财政,而忽略了吏治改革.一开始就把改革重点放在整顿财政上,以俭财为先.由于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一些地方官使新法成为扰民、困民之举,遭到百姓反对,且变法对官僚地主及大商人的利益触犯颇多,故又遭到这部分势力的反对.可见,在吏治没有澄清、官僚地主的阻力没有打破之前,改革是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的.

和王安石相比,张居正显然要老练许多.虽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他却没有一上来就贸然整顿财政,而是先行改革吏治,于万历元年(1573年)提出“考成法”.考成法的施行,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史称“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由此,张居正是在获得了一个得心应手的政治工具后,然后再运用这个经过改造的工具去推行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改革,使新法一以贯之地推行了十年之久,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第三,改革者的地位与权限不同.

中国封建社会,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皇权至高无上.因此,要革旧图新,首先就要取得皇权支持,皇帝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变法,不仅决定了改革者所拥有的权限大小,也决定了改革最终所能取得的成就.就此而言,王安石变法也有不如张居正改革之处.

2、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一)旧三民主义。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的提出,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3)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即通过核定地价,按价收税,将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收归国有,“为国民所共享”。

(二)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1)关于民族主义,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对内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规定“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不得享受自由权利。(3)民生主义规定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原则。“平均地权”是将私人所有的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政府照价征税,或收买、征收,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由国家分配土地耕种;“节制资本”则规定,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开办的企业,有独占性质者,或者因规模过大私人无力承担者,均由国家经营,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

3、国民党1928年第二次北伐述评

二次北伐,指北伐战争的第二阶段。1928年,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发动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因国民政府自称这次战争是第一次北伐战争的继续,故称这次战争为“二次北伐”。1928年4月7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在击败军阀张宗昌后,奉系张作霖被迫撤回东北,途中被炸死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华民国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蒋冯阎桂联合进行的“北伐”,实际上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争夺北中国统治权的战争。这次北伐,尽管结束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除了新旧军阀间的矛盾和斗争,但旧的矛盾和斗争很快就为国民党新军阀间的矛盾和斗争所取代。为了欢迎北伐军,山东、河南人民掀起了闯关东的高潮,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

?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上 - 考研网上辅导班有用吗 > 1998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