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上

2019东北师范大学通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9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拟录取)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帮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

?


2019东北师范大学通真题

中国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

1.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或崇本抑末,是中国古代多个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自战国时形成“奖耕战”、“抑商贾”政策始,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渐成国策,到宋元“专卖”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农抑商政策之表现。“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政策深深制约和影响中国历史。“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法律的内容必然为经济形态所决定,当“农本商末”观念被统治者信奉以后,作为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体现的抑商之法应运而生。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2.约法三章

刘邦率兵进入咸阳后制定的口头约法。刘邦本欲住在秦帝宫殿里面,后经张良等人劝谏,便封存秦宫中财宝,退出咸阳,驻军灞上。又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对他们说:「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秦法规定,诽谤者灭族,偶语者弃市。我来时曾与诸侯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如今我当为王,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官复原职。」秦人闻之大喜,争以牛羊酒食飨劳军士,唯恐刘邦不为王。刘邦的“约法三章”,一方面是 重建封建法制的开始,是保护地主阶级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政治宣言,另一方面,它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因此得到了关中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3.耶律楚才(材)

13世纪蒙古国大臣。成吉思汗取金中都时召用,随成吉思汗西征。窝阔台时深受信任,定君臣礼,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推行赋税制。1231年任中书令。随窝阔台灭金,废屠城旧制。设编修所、编籍所,编印儒家经典,召名儒讲经。耶律楚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恢复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为蒙古国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及以后蒙古统一全国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著作有《湛然居士集》等。

4.瀛寰志略

清代徐继畲所撰世界地理著作。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书中全面而扼要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沿革、政情民俗、经济状况。全书共十卷,分亚细亚三卷、欧罗巴四卷、阿非利加(即非洲)一卷、亚墨利加(即美洲)二卷,共介绍了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

5.台儿庄战役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和日军在山东南部台儿庄地区进行的一次战斗。1938年3 月,日本侵略军为了争夺战略要地徐州,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展开争夺战。中国军队在第五战区军事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击退日军,取得了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胜利。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是抗战以来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二.简答题

1.新时期时代中国农业革命

(一)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被称为农业革命。原始农业的发生地有三个中心,即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亚洲西部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年代可推至公元前8000年,这里的人们栽培了大麦、小麦、豌豆等农作物。东亚地区的早期农业文明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和泰国等地。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约7000年前就已种植水稻,黄河中上游地区居民在大约6000年前就开始培植粟;泰国则在公元前7000年时开始种植豆类、葫芦、黄瓜等作物;中南美洲的秘鲁等地也在公元前 5000年左右最早培植了玉米、马铃薯、南瓜等作物。

(二)历史影响。(1)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并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 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3)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人类从事农耕以后, 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 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 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

2.《盐铁论》

西汉桓宽所著关于盐铁会议的记录。十卷,六十篇。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集朝廷大臣与郡国所举贤良文学举行会议,辩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国家财经政策问题,称为“盐铁会议”。至宣帝时,庐江太守丞桓宽将这次会议的记录整理编次,撰成此书。书中广泛涉及当时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等领域的问题,记载了贤良文学和桑弘羊的不同治国学说,以及各自的施政主张,为研究西汉史的重要资料。

三.论述题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西汉初年,经过长年战乱,经济残破,黄老无为之学成为休养生息的指导思想。汉 武帝时,黄老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由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取而代之。这是中国思想领域的重大变革,其影响体现在以下几点: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使思 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统一局面,对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具有限制和遏制的消极作用。 其它各家思想只能在儒学的空隙里寻找生存的空间,以儒学的补充形式出现。

(2)儒术的独尊适应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新儒学强调“大一统”,认为这是“天地之 常经,古今之通谊”,迎合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为加强中央统一集权提供了理论依 据;新儒学还吸收了道、法、阴阳五行等学派中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的学说,如将道家 的道统变为封建的法统,宣扬“君权神授”,强调儒法的结合等,这些都是为大一统服务 的。

(3)儒家思想取得主导地位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骨架。儒学在 各个领域中都成为指导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儒学的基本精神如仁义、 中庸、道德等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儒学占据正统思想地位, 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维方式渐渐失传,大大压缩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空间。其次,独 尊儒术,使得中国人中的大部分智者将精力投注于儒学,儒学越来越精致,其衍生的条 框的束缚也越来越多,这种文化因成熟过度走向了极度保守。

2.如何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所谓“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利润为导向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以竞争为手段决定商品价格,以价格为杠杆调节供求关系,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总体平衡,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投向、产品消费、利润实现、利益分配主要依靠市场交换来完成。实践证明,迄今为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未发现任何力量比市场的作用更广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因此,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

第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没打否定或忽视政府作用,而是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更有优势,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顾了效率和公平。兼顾效率和公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参与资源配置过程中作用更加积极全面,更能发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弥补市场失灵、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仅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而且要通过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当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等于政府可以更多地直接参与资源配置、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更不等于代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解决了我们思想上的一个禁锢,即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总结改革开放35年来的历程,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在理论上个新的重大突破,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进程。

世界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哈拉巴文化

印度河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1922年,考古学者在印度河流域的信德和旁遮普地区发现。哈拉巴文化的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2500-前1750年。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是其文明的典型代表。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哈拉巴文化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哈拉巴文化已经有文字,主要保存在石、陶、象牙等制成的印章上。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纺织和制陶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手工业部门。哈拉巴文明存在了几百年,后来突然衰亡。哈拉巴文化衰亡的原因有不同说法,主要有雅利安人入侵说、洪水泛滥说和气候干旱说。

2.坎尼会战

公元前216年迦太基与罗马在坎尼进行的会战。其为第二次布匿战争里的主要战役,迦太基军队在主帅汉尼拔的带领下成功击溃了由执政官鲍鲁斯与发罗统领的拥有数量优势的罗马军队。虽然会战的结果并不能为迦太基取得重大优势,但仍被称为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以战术取胜的战役之一。

3.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4.末日审判

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把全国划分为7~8个区,每个区包括若干郡。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意指它所记录的情况不容否认,犹如末日审判一样)

5.《宅地法》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颁布的旨在无偿分配美国西部国有土地给广大移民的法令。《宅地法》规定,凡一家之长或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之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缴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宅地,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从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的实施也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在南北战争中,西部农民为联邦军队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6.费希特

(1762—1814),德国作家、哲学家、爱国主义者,古典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费希特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拉梅诺1780年入耶拿大学,1781年入莱比锡大学神学系。

1794年,费希特成为耶拿大学教授,主持康德哲学讲座,并完善他的哲学体系。此后他陆续发表了《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自然法学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等。1806年,普法战争爆发,费希特担负起宣扬爱国主义的任务。1807年,他回到法军占领的柏林,发表了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同时倡议建立柏林大学。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费希特担任第一任校长。费希特夫妇于1814年1月先后去世。

?7.卡蒂普南

19世纪末菲律宾的秘密革命组织。1892年7月7日由波尼法秀等人创立于马尼拉。卡蒂普南是他加禄语“协会”的音译,全名是“人民儿女高尚和尊贵的 联合会”,目的是团结菲律宾人民以武装斗争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独立。成员主要是失业工人、农民、城市贫民和殖民政府中的低级官员等,后来有较多的资产阶级分子加入。1897年5月10日,博尼法西奥被捕遇害。卡蒂普南解体。

8.水晶之夜

水晶之夜,是指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希特勒青年团、盖世太保和党卫军袭击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的事件。该夜,纳粹党员与党卫队假借犹太少年枪杀德国驻法公使的事件,大肆焚烧犹太教堂,捣毁犹太人的店铺和私人住宅,公然迫害、凌辱和逮捕犹太人。这一夜被砸毁的玻璃随处可见。由于被砸毁的玻璃品晶莹透明,所以柏林居民用尖刻的俏皮话称之为水晶之夜。“水晶之夜”事件标志着纳粹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的开始。

9.三和路线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统称。1956年2月14-24日,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在总结报告中谈到国际形势时,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三个理论问题。这部分论述很引人注目,后被人们称为“三和路线”。

二.论述题

1.查士丁尼的统治政策评述

查士丁尼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拜占庭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他在内政、外交、经济和军事方面 都有所建树。

(一)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1)镇压尼卡起义:君士坦丁堡民众因在赛车场上分别支持不同服色的车队,而形成蓝党和绿党。蓝党主张中央集权,信奉正教,上层多系元老贵族和地主;绿党主张地方自治,倾向一性派,上层多系富商和高利贷者。在532年的赛车会上,两党下层发动起义,因起义者高呼“尼卡”(希腊语“胜利”)而得名尼卡起义。起义目的是反专制、反贪污、反苛税。起义者冲进市政厅和帝国政府;捣毁监狱,释放犯人;袭击皇宫,拥立新帝。最后被查士丁尼用阴谋手段血腥镇压。

(2)组织力量编纂《民法大全》。为总结古罗马统治经验,整理罗马法,查士丁尼成立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的法典编纂委员会,先后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汇集罗马共和国以来到公元534年间历代罗马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共10卷;《学说汇纂》,汇集历代法学家对法律的解释,共50卷;《法理概要》是学习罗马法的教材;《新律》,汇集534年后查士丁尼所颁布的新法令。这些法律文献合称《民法大全》。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3)推行专卖制度,增收附加的土地税,充实国库。

(二)对外:积极扩张,力图恢复古罗马版图,重建奴隶制大帝国。

查士丁尼对西方发动了大规模征服战争,先后灭亡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占领北非、意大利、科西嘉、西西里和伊比利亚半岛南部。他在被征服地区明令恢复罗马旧制,但收效甚微。征服对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有一定积极意义。

2.试论中古西欧的政教之争

中世纪西欧同时经历了封建化和基督教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法兰克王国历经几个世纪才最后完成的。其间,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展开了长期斗争,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的西欧政治格局与社会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教会得到世俗王权的庇护。754年,教皇斯德望二世为丕平加冕。此时罗马教廷受到伦巴底人的武力威胁,为了报答教皇,754和756年,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底人,将夺得的拉温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二)教皇权势强硬阶段。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查理曼帝国分裂,西欧世俗王权衰落,这为教会权势的加强提供了难得的良机。10世纪,克吕尼修道院发起教会改革,即“格里哥利改革”,主张教权高于王权。1059年,教皇在拉特兰宫召开会议,规定教皇只能由掌管罗马近郊几个大教堂和教廷各部的枢机主教选举产生,禁止教士以任何方式从俗界接受教会职务。1075年,格里哥利七世召开宗教会议,规定世俗国王不得有主教授职权,随后发生的“卡诺莎事件”显示了教皇对王权的强硬态度。11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整顿和扩大教皇宫廷的机构,并改进教皇使节制度。1199年,英诺森三世曾向各地教会征税,教皇在全西欧范围内的征税权自此始,教皇的财政收入因此大有增加。英诺森三世还曾迫使英王约翰纳贡称臣,干预德国的皇位继承,教皇的权势达到顶点。

(三)教皇权力受到王权压制。14世纪,随着英法等国王权的逐渐加强,教皇权力开始受到王权的压制。法王腓力四世禁止法国教会和诸侯向教皇纳贡,并派人到意大利囚禁为此同法王发生激烈冲突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305年选出的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迁至靠近法国边界的阿维农,连他在内连续七任教皇都是法王控制下 的傀儡,都驻在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教皇权力受到王权的强力压制。

3.“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间的融合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以史论结合方式阐述你对世界历史观的认识(略)

?

?

2019东北师范大学通真题
中国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

1.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或崇本抑末,是中国古代多个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自战国时形成“奖耕战”、“抑商贾”政策始,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渐成国策,到宋元“专卖”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农抑商政策之表现。“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政策深深制约和影响中国历史。“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法律的内容必然为经济形态所决定,当“农本商末”观念被统治者信奉以后,作为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体现的抑商之法应运而生。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2.约法三章

刘邦率兵进入咸阳后制定的口头约法。刘邦本欲住在秦帝宫殿里面,后经张良等人劝谏,便封存秦宫中财宝,退出咸阳,驻军灞上。又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对他们说:「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秦法规定,诽谤者灭族,偶语者弃市。我来时曾与诸侯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如今我当为王,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官复原职。」秦人闻之大喜,争以牛羊酒食飨劳军士,唯恐刘邦不为王。刘邦的“约法三章”,一方面是 重建封建法制的开始,是保护地主阶级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政治宣言,另一方面,它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因此得到了关中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3.耶律楚才(材)

13世纪蒙古国大臣。成吉思汗取金中都时召用,随成吉思汗西征。窝阔台时深受信任,定君臣礼,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推行赋税制。1231年任中书令。随窝阔台灭金,废屠城旧制。设编修所、编籍所,编印儒家经典,召名儒讲经。耶律楚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恢复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为蒙古国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及以后蒙古统一全国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著作有《湛然居士集》等。

4.瀛寰志略

清代徐继畲所撰世界地理著作。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书中全面而扼要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沿革、政情民俗、经济状况。全书共十卷,分亚细亚三卷、欧罗巴四卷、阿非利加(即非洲)一卷、亚墨利加(即美洲)二卷,共介绍了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

5.台儿庄战役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和日军在山东南部台儿庄地区进行的一次战斗。1938年3 月,日本侵略军为了争夺战略要地徐州,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展开争夺战。中国军队在第五战区军事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击退日军,取得了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胜利。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是抗战以来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二.简答题

1.新时期时代中国农业革命

(一)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被称为农业革命。原始农业的发生地有三个中心,即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亚洲西部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年代可推至公元前8000年,这里的人们栽培了大麦、小麦、豌豆等农作物。东亚地区的早期农业文明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和泰国等地。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约7000年前就已种植水稻,黄河中上游地区居民在大约6000年前就开始培植粟;泰国则在公元前7000年时开始种植豆类、葫芦、黄瓜等作物;中南美洲的秘鲁等地也在公元前 5000年左右最早培植了玉米、马铃薯、南瓜等作物。

(二)历史影响。(1)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并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 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3)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人类从事农耕以后, 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 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 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

2.《盐铁论》

西汉桓宽所著关于盐铁会议的记录。十卷,六十篇。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集朝廷大臣与郡国所举贤良文学举行会议,辩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国家财经政策问题,称为“盐铁会议”。至宣帝时,庐江太守丞桓宽将这次会议的记录整理编次,撰成此书。书中广泛涉及当时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等领域的问题,记载了贤良文学和桑弘羊的不同治国学说,以及各自的施政主张,为研究西汉史的重要资料。

三.论述题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西汉初年,经过长年战乱,经济残破,黄老无为之学成为休养生息的指导思想。汉 武帝时,黄老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由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取而代之。这是中国思想领域的重大变革,其影响体现在以下几点: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使思 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统一局面,对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具有限制和遏制的消极作用。 其它各家思想只能在儒学的空隙里寻找生存的空间,以儒学的补充形式出现。

(2)儒术的独尊适应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新儒学强调“大一统”,认为这是“天地之 常经,古今之通谊”,迎合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为加强中央统一集权提供了理论依 据;新儒学还吸收了道、法、阴阳五行等学派中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的学说,如将道家 的道统变为封建的法统,宣扬“君权神授”,强调儒法的结合等,这些都是为大一统服务 的。

(3)儒家思想取得主导地位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骨架。儒学在 各个领域中都成为指导思

想,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儒学的基本精神如仁义、 中庸、道德等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儒学占据正统思想地位, 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维方式渐渐失传,大大压缩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空间。其次,独 尊儒术,使得中国人中的大部分智者将精力投注于儒学,儒学越来越精致,其衍生的条 框的束缚也越来越多,这种文化因成熟过度走向了极度保守。

2.如何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所谓“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利润为导向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以竞争为手段决定商品价格,以价格为杠杆调节供求关系,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总体平衡,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投向、产品消费、利润实现、利益分配主要依靠市场交换来完成。实践证明,迄今为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未发现任何力量比市场的作用更广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因此,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

第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没打否定或忽视政府作用,而是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更有优势,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顾了效率和公平。兼顾效率和公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参与资源配置过程中作用更加积极全面,更能发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弥补市场失灵、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仅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而且要通过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当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等于政府可以更多地直接参与资源配置、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更不等于代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解决了我们思想上的一个禁锢,即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总结改革开放35年来的历程,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在理论上个新的重大突破,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进程。

世界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哈拉巴文化

印度河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1922年,考古学者在印度河流域的信德和旁遮普地区发现。哈拉巴文化的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2500-前1750年。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是其文明的典型代表。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哈拉巴文化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哈拉巴文化已经有文字,主要保存在石、陶、象牙等制成的印章上。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纺织和制陶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手工业部门。哈拉巴文明存在了几百年,后来突然衰亡。哈拉巴文化衰亡的原因有不同说法,主要有雅利安人入侵说、洪水泛滥说和气候干旱说。

2.坎尼会战

公元前216年迦太基与罗马在坎尼进行的会战。其为第二次布匿战争里的主要战役,迦太基军队在主帅汉尼拔的带领下成功击溃了由执政官鲍鲁斯与发罗统领的拥有数量优势的罗马军队。虽然会战的结果并不能为迦太基取得重大优势,但仍被称为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以战术取胜的战役之一。

3.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4.末日审判

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把全国划分为7~8个区,每个区包括若干郡。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意指它所记录的情况不容否认,犹如末日审判一样)

5.《宅地法》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颁布的旨在无偿分配美国西部国有土地给广大移民的法令。《宅地法》规定,凡一家之长或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之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缴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宅地,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从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的实施也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在南北战争中,西部农民为联邦军队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6.费希特

(1762—1814),德国作家、哲学家、爱国主义者,古典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费希特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拉梅诺1780年入耶拿大学,1781年入莱比锡大学神学系。

1794年,费希特成为耶拿大学教授,主持康德哲学讲座,并完善他的哲学体系。此后他陆续发表了《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自然法学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等。1806年,普法战争爆发,费希特担负起宣扬爱国主义的任务。1807年,他回到法军占领的柏林,发表了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同时倡议建立柏林大学。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费希特担任第一任校长。费希特夫妇于1814年1月先后去世。

?7.卡蒂普南

19世纪末菲律宾的秘密革命组织。1892年7月7日由波尼法秀等人创立于马尼拉。卡蒂普南是他加禄语“协会”的音译,全名是“人民儿女高尚和尊贵的 联合会”,目的是团结菲律宾人民以武装斗争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独立。成员主要是失业工人、农民、城市贫民和殖民政府中的低级官员等,后来有较多的资产阶级分子加入。1897年5月10日,博尼法西奥被捕遇害。卡蒂普南解体。

8.水晶之夜

水晶之夜,是指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希特勒青年团、盖世太保和党卫军袭击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的事件。该夜,纳粹党员与党卫队假借犹太少年枪杀德国驻法公使的事件,大肆焚烧犹太教堂,捣毁犹太人的店铺和私人住宅,公然迫害、凌辱和逮捕犹太人。这一夜被砸毁的玻璃随处可见。由于被砸毁的玻璃品晶莹透明,所以柏林居民用尖刻的俏皮话称之为水晶之夜。“水晶之夜”事件标志着纳粹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的开始。

9.三和路线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统称。1956年2月14-24日,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在总结报告中谈到国际形势时,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三个理论问题。这部分论述很引人注目,后被人们称为“三和路线”。

二.论述题

1.查士丁尼的统治政策评述

查士丁尼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拜占庭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他在内政、外交、经济和军事方面 都有所建树。

(一)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1)镇压尼卡起义:君士坦丁堡民众因在赛车场上分别支持不同服色的车队,而形成蓝党和绿党。蓝党主张中央集权,信奉正教,上层多系元老贵族和地主;绿党主张地方自治,倾向一性派,上层多系富商和高利贷者。在532年的赛车会上,两党下层发动起义,因起义者高呼“尼卡”(希腊语“胜利”)而得名尼卡起义。起义目的是反专制、反贪污、反苛税。起义者冲进市政厅和帝国政府;捣毁监狱,释放犯人;袭击皇宫,拥立新帝。最后被查士丁尼用阴谋手段血腥镇压。

(2)组织力量编纂《民法大全》。为总结古罗马统治经验,整理罗马法,查士丁尼成立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的法典编纂委员会,先后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汇集罗马共和国以来到公元534年间历代罗马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共10卷;《学说汇纂》,汇集历代法学家对法律的解释,共50卷;《法理概要》是学习罗马法的教材;《新律》,汇集534年后查士丁尼所颁布的新法令。这些法律文献合称《民法大全》。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3)推行专卖制度,增收附加的土地税,充实国库。

(二)对外:积极扩张,力图恢复古罗马版图,重建奴隶制大帝国。

查士丁尼对西方发动了大规模征服战争,先后灭亡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占领北非、意大利、科西嘉、西西里和伊比利亚半岛南部。他在被征服地区明令恢复罗马旧制,但收效甚微。征服对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有一定积极意义。

2.试论中古西欧的政教之争

中世纪西欧同时经历了封建化和基督教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法兰克王国历经几个世纪才最后完成的。其间,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展开了长期斗争,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的西欧政治格局与社会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教会得到世俗王权的庇护。754年,教皇斯德望二世为丕平加冕。此时罗马教廷受到伦巴底人的武力威胁,为了报答教皇,754和756年,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底人,将夺得的拉温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二)教皇权势强硬阶段。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查理曼帝国分裂,西欧世俗王权衰落,这为教会权势的加强提供了难得的良机。10世纪,克吕尼修道院发起教会改革,即“格里哥利改革”,主张教权高于王权。1059年,教皇在拉特兰宫召开会议,规定教皇只能由掌管罗马近郊几个大教堂和教廷各部的枢机主教选举产生,禁止教士以任何方式从俗界接受教会职务。1075年,格里哥利七世召开宗教会议,规定世俗国王不得有主教授职权,随后发生的“卡诺莎事件”显示了教皇对王权的强硬态度。11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整顿和扩大教皇宫廷的机构,并改进教皇使节制度。1199年,英诺森三世曾向各地教会征税,教皇在全西欧范围内的征税权自此始,教皇的财政收入因此大有增加。英诺森三世还曾迫使英王约翰纳贡称臣,干预德国的皇位继承,教皇的权势达到顶点。

(三)教皇权力受到王权压制。14世纪,随着英法等国王权的逐渐加强,教皇权力开始受到王权的压制。法王腓力四世禁止法国教会和诸侯向教皇纳贡,并派人到意大利囚禁为此同法王发生激烈冲突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305年选出的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迁至靠近法国边界的阿维农,连他在内连续七任教皇都是法王控制下 的傀儡,都驻在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教皇权力受到王权的强力压制。

3.“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间的融合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以史论结合方式阐述你对世界历史观的认识(略)

?

?

?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上 - 考研网上辅导班有用吗 > 2019东北师范大学通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9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拟录取)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