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上

王战军杨旭婷乔刚研究生教育学教育研究新领域_网易订阅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摘 要



  研究生教育学是一门分析研究生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研究生教育规律及其运用特征的学科。它是在教育实践发展和教育知识积累与分化基础之上形成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是对教育学的继承与创新。研究生教育学以研究生教育为研究领域,以研究生教育发展和育人规律为研究内容,以多学科视野和多元方法为研究路径,以非结构化方式建构知识体系,以质性研究、量化研究、动态研究为主要研究范式。研究生教育学的形成有利于教育学深化基本理论,丰富研究范式,提高社会融入度,助推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



  关 键 词



  研究生教育学;教育学;新领域;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持续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范畴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视角日趋多元,研究方法日益多样,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加快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在回归教育本质中审视其学科属性,清醒地认识其建设现状,发现其学科的独特性,完善其理论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体系等,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拓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发展,才能丰富和完善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教育学发展催生研究生教育学

  作为教育研究的新领域,研究生教育学的出现,体现了教育学在从“单数”走向“复数”、建构自身独特学科体系的过程中,所蕴含的内在发展脉络和演进逻辑。纵观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既是教育学实践发展取向的应然结果,也是教育知识积累与分化的必然体现。

  (一)实践取向:研究生教育学产生的外在需求

  不同于自然科学对客观的、唯一正确的、永恒不变的真理的追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追寻超越于任何公认的或演绎的智慧之上的真理”“试图针对能以某种方式获得经验确证的现实而发展出一种系统的、世俗的知识。”作为一门典型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其研究的对象始终聚焦于特定文化情境当中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一主题上。由于现实教育环境、社会发展条件的不断变化,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甚至与之前认知相矛盾的现实状态,教育学因此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性格。这种文化性格内在地决定了教育学不是一门简单的“实证之学”,也不是一门纯粹的“辩理之学”,而是一门实现目的性和规律性相统一的、具有鲜明时代和文化色彩的“实践之学”。教育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因时因地持续变化的特征,要求教育学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在具体情境中,在动态变化中把握自身理论的生长方向。

  实践取向的教育学理论既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新的理论元素和知识增长点,从实践中创生理论,也在与教育实践的互动中进行反思、修正和重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研究生教育学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同样来源于实践。一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非凡成就。一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研究生总人数从1978年的1.09万人,到20世纪初的30余万人,再到2017年的263.96万人,40年来我国在校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了242.17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二是研究生教育内部结构日益完善。形成了涵盖硕士、博士两个培养层次,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大学位类型,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大培养类别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内部体系化建构基本成熟。三是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逐渐健全。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央政府、省级行政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内的三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研究生留学目的国。另一方面,我国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研究生教育运行机制缺乏活力,还没有形成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规模调节机制,以及激励先进的投入机制;研究生教育的现代治理结构和机制尚需继续探索;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等等。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着我国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步伐。

  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现实困境,为研究生教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问题域,激发了研究生教育研究的产生与发展。从当前研究生教育研究成果看,研究范畴基本涵盖了研究生教育的各个层面。既有宏观层面的研究生教育战略规划、政策法律、管理体制改革,也有中观层面省域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和改革,更有微观层面的导师指导、导生关系、课堂教学、实习实践,以及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专业学位、博士生培养、外国研究生教育等各类专题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系统的认识研究生教育问题,指导研究生教育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笔者也发现,现有研究多趋向于片段化的经验总结,关注具体问题较多,凝练普遍性、规律性内容的研究较少,借鉴国外理论较多,具有本土化的专门探索较少。相对于当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现有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显得解释乏力;相对于一个规模日益扩大、体系日渐成熟的教育类别,现有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显得十分单薄;相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对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迫切需求,现有的研究生教育研究仍显得支撑不足。

  丰富的研究生教育实践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系统专门研究的形成,快速发展中的研究生教育实践也向研究生教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深化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育人规律认识,破解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的难题,我们不能依靠简单的主观经验判断和现有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零散研究,必须通过建构系统化、科学化、本土化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加以指引。这既是对研究生教育实践发展的有效回应,更是拓展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体系的必然选择。

  (二)知识积累与分化:研究生教育学产生的内在动因

  新知识的不断涌现是学科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源泉。作为教育知识的专门组织载体,教育学是在教育知识的积累与分化过程中建构起内部宏伟的学科大厦的。一方面,关于某一话题的教育知识积累为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出现提供了基本前提。教育知识形成于回应实践的具体问题研究,伴随着问题研究成果的不断增多,零散的教育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关联性逐渐凸显出来,并围绕共同研究问题而聚合。大量关于同类问题或相近问题的研究结果有机集成,知识开始在某一范畴内呈现出一种系统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某一领域教育知识的积累为教育知识的分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具有一定相似性、关联性的教育知识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聚焦于某一时空领域的教育知识的特殊性开始被研究者所捕捉到,教育知识间的区分度开始显现。研究对象、问题假设、概念理解、价值诉求等方面的独特性开始被一些学者提出,尽管有时并不能有明确的、广泛认可的表达,但某一领域具有的与其他教育知识域的显著差异却得到了其研究者的普遍认同。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和潜在认同,研究者们的研究工作也表现出了更多的系统性,开始在某个研究空间内构筑知识体系,探索个性化的知识认知方式,搭建学术共同体、确定学术规范和研究范式,有意识地从整体关系上去认识和把握被包裹在无穷问题丛中的复杂世界。教育知识从积累到分化的转变意味着教育知识的产生由一种无意识的现实问题回应转变为有意识的复杂知识体系的自觉构建,由一种孤立的、局部的问题探索转变为整体层面的知识演化形态分析。教育知识的分化标志着新的教育知识域脱离原有研究范畴而趋于独立,标志着旧的教育知识结构破裂和新的教育知识分布格局的形成。

  研究生教育学是教育知识积累和分化的产物,是知识逻辑层面教育学的新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围绕研究生教育学的相关问题,积累了一批丰富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就有学者提出研究生教育这门学科可能包括的分支有:研究生教育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心理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学、比较研究生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史、研究生教育分科教学法、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法等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一词最早于1995年就被相关研究者专门探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乃是以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科类。进入21世纪,我国学者对研究生教育学进行了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正在突破高等教育的学科域界,需要把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来进行研究。”这一时期,我国学者重点围绕研究生教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基本框架、学科结构、研究生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规律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知识的不断集聚,关于研究生教育研究问题域的特殊性的观点也逐渐被一些研究者提出,并得到学界广泛的回应。如“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具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等观点的出现,标志着研究生教育学的独特性已被学者们所认同,研究生教育学研究活动正经历一个由自发的存在走向自觉的建构过程。同时,伴随研究生教育领域稳定研究群体的基本形成,研究生教育研究范式的内涵探索,研究生教育学术组织的创立,研究生教育学的研究已经不仅仅是存在于教育学当中的零散知识,更具有了一定学科边界的研究领域,已经进入了在一定研究范畴内有意识地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新阶段。

  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被视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而被归位于高等教育的研究范畴当中。但仔细辨析二者的本质可以发现,研究生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分属于不同的学术场域,拥有不同的场域价值观,遵循不同的场域发展逻辑。二者在研究范畴、运行逻辑、价值追求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首先,研究范畴不同。高等教育学是在普通本科教育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其研究重心在于本、专科层面的有关问题,而研究生教育学则是在研究生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其研究重心在于研究生教育层面的有关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迈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不仅意味着量的扩张,更意味着职能上专业分工的强化。研究生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的分野有利于二者更加聚焦研究问题,促进各自学科及教育学向纵深方向发展。其次,运行逻辑不同。以本科教育为重心的高等教育学,偏向于“知识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某一领域已经过验证的、确定的、基础性的知识。与之不同,研究生教育学偏向于“知识生产”,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创新已有知识、探索新的不确定知识的能力,实现知识创造、知识创新。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研究生学位获得者都准备成为思想、研究、发现、教学和艺术诸领域内的新生代“神经元”。

  基于不同研究范畴和运行逻辑建构起来的研究生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他们在话语体系、价值诉求、发展规律等方面也会表现出差异。用于指导本科教育的高等教育理论自然也就不能运用到高层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不能运用到高深知识创造活动的指导当中。用高等教育的理论去解释研究生教育现象,不仅不能发挥理论的指引作用,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为此,唯有构建研究生教育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教育实践,才能更好地满足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生教育学的内涵与特征

  研究生教育学是一门研究研究生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研究生教育规律及其运用特征的学科。作为教育研究的新领域,研究生教育学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一)独特的问题领域:研究生教育

  每一门学科都建构于特有的问题领域之上,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研究生教育学聚焦于研究生教育范畴,研究研究生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研究生教育特有的规律。

  20世纪80年代,我国研究生院建立,90年代,中央政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三级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标志着研究生教育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层次出现,这也使得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现出区别于本、专科教育的根本属性,即“高层次性”。基于“高层次”的教育定位,研究生教育在教育目的、功能、定位等宏观价值层面,以及教学方式、导生关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管理体制等微观操作层面都显著区别于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等。从教育目标来看,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继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后促进人的进一步成长发展的教育阶段。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与“高深知识”紧密相关,高深知识的不确定性、复杂性要求研究生教育依托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教学方式,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现知识并传播知识。相应的,导师和研究生不是已有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而是共同就某一未知问题开展探索的合作者,研讨和论辩是导生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使得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如图1所示。



  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属性,在外显为独特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同时,也内含着独特的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研究生教育学一方面针对研究生教育现象和问题开展具体研究,另一方面也透过这些表征深度挖掘研究生教育运行的动因和机制。对前者的研究构成了研究生教育学的具体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导向性;对后者的研究则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价值,是研究生教育学的核心使命和永恒追求。因此,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属性及其丰富、多元、复杂且独特的教育内涵,赋予了研究生教育学以持续的发展生命力和独立的学科地位。同时,研究问题领域的独特性也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学的研究取向、研究范畴、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等,使得研究生教育学在不同层面富有“新”意。

  (二)丰富的研究内容: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和育人规律

  透过独特的研究对象,发现研究对象具有的特殊矛盾并揭示其发展与运行的客观规律不仅是一门学科的根本任务,更是一门学科科学性的主要体现。研究生教育规律是研究生教育内部稳定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联系,影响和制约着研究生教育活动体制与机制的构建。规律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研究,是研究生教育学研究从表征问题分析发展为内在本质探讨,并进一步建构学科理论体系的必经之路,也是形成研究生教育学原理性知识和解释性理论的必要基础。研究生教育规律包括发展规律和育人规律两大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反映的是研究生教育的运行原理和内在机理,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生教育的育人规律反映的是研究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是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的集合。

  研究生教育规律蕴藏于丰富的研究生教育实践活动当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特征,并进一步探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育人规律是研究生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品质。回顾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历史可以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规律探索是在解决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过程中发展起来,并始终围绕着如何科学发展研究生教育、如何培养人才两大基本问题展开。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研究生教育各个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此时的研究生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的介绍和总结;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研究生教育如何培养各行各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如何面对现代化、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等问题,引发了学者们思考研究生教育与外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同学科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以及培养规格、教学方式、体制机制等研究生教育改革问题;世纪之交,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质量保障与评价等问题引起了学者关注;近年,随着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成为重点研究内容。总之,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步伐,在实践中摸索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和育人规律,并在规律研究中推动理论积累和学科发展。

  (三)开放的研究视野:多种学科视角与多元研究方法支撑

  与传统社会学科对自身特有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的极力追寻不同,研究生教育学更倾向于以一种开放的研究视野,在多种研究视角与多元方法应用中获得真知灼见。一方面,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生态学、区域研究、女权主义等各类研究视角被研究生教育研究者所使用,为分析复杂研究生教育现象提供了不同维度的诠释;另一方面,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现象学研究法、解释学研究法等各类研究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研究生教育问题研究过程当中,为解决各类研究生教育问题提供了适切的方法支撑。一直以来,研究生教育理论探索活动倾向于一种灵活的、多样的认知方式,借助已有科学知识与理论研究,以多种学科研究为基础,以多元方法为依托,探讨研究生教育内部以及研究生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外部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在多渠道探索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研究生教育学,多样化的认知路径是其与生俱来的、鲜明的性格和品质。

  研究生教育学研究视野的开放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研究问题领域——研究生教育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研究生教育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校教育活动,更与整个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人才储备状况密切相关。处于社会发展中心地带的研究生教育,不仅是纯粹的教育科学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学”,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意义上的“社会研究生教育学”。它有众多利益相关者,在知识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在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实现自身发展和学科价值。为此,我们要想真正将研究生教育问题搞清楚,必须将视野拓展到整个研究生教育活动之外。这是因为,我们不能把复杂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活动单一地依靠某一个、某几个领域的研究者或某一种、某几种研究视角,开展“盲人摸象”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实践证明,只有开放式的研究取向才能有效增强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活力,提高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理论层次,丰富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学术积累。

  (四)动态的知识体系:非结构化建构

  学科非结构化知识体系是相对于结构化知识体系而言的。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体系建构遵循一种“拼图”式的成长路径:在明确学科逻辑起点基础上,从基本概念、基本推理衍生出基本判断、基本理论,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紧凑、联系紧密、内在一致,每个知识点都有其逻辑基础,每个知识点都与其他知识点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必然联系,整个知识体系内聚性强、累积性强、结构严密。与之相对,非结构化知识体系是一种探索性的知识建构模式:学科内部知识并不遵循某种确定的、已知的、统一的逻辑框架来建构,而是在持续变化和动态发展中形成一种自身特有的学科知识布局。

  研究生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具有典型的非结构化特征。一方面,以实践驱动为持续发展动力的研究生教育学,它在解决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当中获得真知灼见,其知识体系不能单纯地依据逻辑推导来实现,而必须源于实践、归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由于研究生教育实践的持续发展,研究生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必然随实践问题的转移而扩张或消减,相应地,其知识体系也在实践变化中不断拓展或深入,而不是在一个逻辑起点基础上人为搭建其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学是通过多样化的认知路径来审视研究生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各自方式灵活的渗透到研究生教育学的研究活动当中,它们遵循不同的理论逻辑,彼此间的关联性和通约性不强,从而使得研究生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建构显然不遵循某个固有范本。从这个层面可以说研究生教育学是一种典型的“应用软学科”。应用软学科的学科知识不存在一个逻辑严谨、天衣无缝的整体结构,“各种观点链接松散,没有很强的关联性,没有很强的整体发展框架”。研究生教育学非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学的实践取向和开放属性。它超越了传统经典学科对逻辑缜密、层层递进、井然有序的知识大厦的追求,在融入社会、时代、实践当中形成一种综合的、动态的知识体系建构模式。因此,研究生教育学的知识体系作为一个“自然生成”而非“人为预成”非结构化的存在,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发展性和生命力。

  (五)主要的研究范式:质性、量化与动态研究

  依托多样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并在动态发展中建构非结构化知识体系的研究生教育学,它在研究范式选择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以主观思辨来诠释客观现象为特征的质性研究和以数据为支撑“测量”客观世界为特征的量化研究,是研究者普遍应用的两种研究范式。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研究者们广泛采用这两种研究范式开展了大量研究,为推动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信息技术的思想、理念和方法为我们认识研究生教育问题、创新研究生教育研究范式提供了新思路。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方式,也为我们认识复杂、多元的研究生教育现象提供了新的方式,从而催生了一种新的研究生教育学研究范式:动态研究范式。

  动态研究范式是建立在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之上的,它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思想、思维、理念和方法,对研究生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全样本、全过程、全景式研究,揭示教育规律、动态呈现教育现状,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基于动态范式的研究生教育研究具有四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是依托大数据进行全样本研究。全样本是相对于以往的局部样本、抽样样本而言的,基于研究生教育大数据的动态研究范式,能够获取更为全面的样本信息,从而整体把握研究对象发展状态。二是在多层数据中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考察。目前,我国已经在国家级、省级、院校级层面积累了大量研究生教育数据,这些全景式的数据集合避免了“数据孤岛”现象,既能够帮助研究者把握宏观发展状态,也有助于研究者从多个层面掌握某些微观问题。三是在变化发展中对研究对象进行动态把握。研究生教育大数据的实时性和动态性,能够为我们直观呈现研究生教育实时状态,科学分析其发展趋势,以及全方位预测和预警,从而为研究者开展研究提供持续性支持。四是依托可靠数据开展全透明研究。动态范式下的数据来源可信、可溯,数据处理过程可复制,数据处理的结果实行公开化和实时共享,提高了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客观性。

  三、研究生教育学促进教育学新发展

  研究生教育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为教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从根本上深化了教育学理论体系,拓展了教育学研究范式,提升了教育学的实践价值,并推动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

  (一)根本性:深化教育学基本理论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比,教育学的独特意义就在于其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在于指导教育实践,从而实现人的成长与进步。因而,教育学理论的建构要重视“人”这一概念内涵的变迁,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发挥教育对人的促进作用。从人的成长阶段和相应的教育层次来看,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儿童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每个教育阶段人的成长特点和教育需求都有不同。作为研究“教育”的学科,教育学应以整个教育作为问题域,探索各个阶段人的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实现教育理论对“人的发展”的全过程解释。因此,从全面育人的角度看,缺乏研究生教育学的教育学,其理论体系是不完整的。教育学在儿童教育实践研究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其理论体系建构也一直存在着重心偏于儿童教育、普通教育的局限性,而对其他教育层次,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关注不足,并进一步导致了教育学实践回应性欠佳、研究视野局限等学科问题。因而,聚焦顶层的研究生教育活动,考察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问题,探索高深知识形成的内在机制的研究生教育学,它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对“人”这一受教育者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实现了教育学从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到研究生在内的各类“人”的专门教育研究的建构,有助于实现教育学对人的发展全阶段的理论关照,补充了原有的教育学研究理论体系,丰富了教育学的面貌,呈现一个更加完整、全面的教育世界。

  研究生教育学不仅在横向上拓展了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更从纵向上深化了教育学的学科内涵。从学科基本概念来看,研究生教育学的出现使得“教育”一词的表现形式和运行模式更为丰富;从教育学学科目的来看,研究生教育学的出现促使教育学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有了更为多样的回答;从教育学学科使命来看,研究生教育学赋予了教育学培育高层次人才、探索高深知识的新使命;从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来看,研究生教育学的出现密切了教育学与教育现实世界的联系,有效增强了教育学的实践解释力。总的来说,研究生教育学的出现更新、深化了人们对教育学内部各种关系,如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媒介,以及教育学外部各种关系,如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科技、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文化等的原有认识。教育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功能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教育的途径、形式、手段等有了更为个性化的表达,教育学学科内涵愈发充实而复杂。

  (二)创新性:丰富教育学范式体系

  自教育学创生以来,伴随科学理念的推移,研究技术与工具的发展,我国教育研究相继出现了思辨研究范式、量化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的萌芽。这些研究范式对于教育研究起到了规约性、引导性与启发性的作用,但也由于各自的不足而受到了一些质疑。如,思辨研究科学性不足,量化研究容易导致“教育研究的价值迷失”,质性研究则容易“脱离理论,成为‘新闻采访’的集合”。教育学研究范式的选择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者解决教育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恩格斯曾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变也充分反映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程中教育研究的重新定位,以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基于大数据的动态研究范式,对于当前创新教育学研究范式具有积极意义。

  与传统的研究范式相比,动态研究范式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强调数据来源的广泛性,以分析、诊断、描述、研判等方式,通过数据之间的交互,发现数据的价值,直观呈现教育教学状态,预测、预警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动态研究范式具有数据来源的全样本、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信息之间的灵活交互、信息呈现视角的全景可视、现实动态的全过程实时反馈、数据运行过程全透明的典型特征,从而有效克服了传统量化研究的局部性、线性化和静态性的不足,也有效的解决了质性研究有失客观性、适用性的局限。实现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帮助我们预测教育学发展趋势,建构面向未来的教育学。动态研究范式并不是对教育学其他研究范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为教育学提供了解释教育现象的新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语言规则和实践标准。教育和教育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学的范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中国教育学应追求多元范式的共存共融。动态研究范式体现了当前时代发展旋律和社会变革步伐,有利于将教育学发展成为一门多种研究范式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科学领域。

  (三)社会性:提高教育学的社会融合度

  当前,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学发展的主要瓶颈。这种“脱节”既表现为教育学理论研究内容与现实教育问题之间的离散,更突出的表现为教育学理论与教育实践、尤其是社会发展实践之间的脱节。长期以来,教育学以学校这一不完全的时空框架来限定其研究对象,研究视野局限在教育内部,局限在学校内部,而对教育存在的现实世界变化关注不足,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回应性不够,教育学理论的社会性不强。而教育学只有回归社会发展,在变化的时代环境中探索“如何培养人”,才能有效发挥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教育功能。作为社会实践理性的产物,从时代和社会发展中汲取养分,在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中更新自身,是教育学学

科生长的重要途径。

  研究生教育学始终与社会紧密联系。从本质上看,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专业教育,是实现高深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教育形式,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关系相比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而言更为密切和复杂。从微观的人才培养活动来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融入社会的过程。研究生教育育人的重点不仅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而是在科学活动当中,在广袤的祖国田野上,在深入的扎根调查中,在各种学术研讨活动中,研究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不仅依靠教师的谆谆教诲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传授,更应在反复实验、深入实践、思辨研讨中获得新思维,掌握新方法。从宏观层面来看,研究生教育学只有在融入社会发展中才能获得前进方向。因此,我们要真正把研究生教育问题搞清楚,不仅要关注研究生培养、教学等研究生教育具体的问题,更应将研究生教育学置于社会背景当中,在社会发展中获得发展动力,实现学科价值。研究生教育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是教育学与社会发展双向互动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增强教育学的社会属性,有利于推动教育学在与社会融合中增强现实问题解释能力。

  (四)国际性:推动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学在世界范围内始终处于追随者的地位,通过借鉴国外理论解释中国教育现象,指导中国教育实践发展。无论是20世纪初引入美国教育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习德国和日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学习苏联的教育学,乃至20世纪90年代转向学习美国的教育学,都鲜明地体现了我国教育学发展历程中学习和借鉴国外教育学的痕迹。虽然这种借鉴和学习对于提高我国教育研究水平,避免少走弯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教育问题表现出了更多的中国特点,中国作为后起发展中大国,教育研究无法再置于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话语和西学东渐的单一维度去考察和解释,更需要确定东西方双向交流和互动的理论视角和考察维度。同时,我国长期的教育研究积累催生了具有中国本土色彩的教育学概念体系、理论成果、研究学派,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正在蓬勃发展。就研究生教育而言,经过长期发展,研究生教育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独立的层次,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同时,专门研究机构、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学术刊物、学术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研究生教育学的外部建制基本健全。这些条件的完善,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创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引领研究生教育研究方向,取得前沿成果提供了可能。

  研究生教育学的出现体现了中国教育学对世界教育的贡献。研究生教育学作为创生于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其知识的获取尽管有对国外发展经验的借鉴,但更多的是对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深入考察。研究生教育学建立在中国研究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传承中国教育历史经验,结合中国教育发展规律,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多元方法建构起来,具有显著的中国文化特质。独创的、自主的研究生教育研究体系,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学发声的基础。我国作为世界上积极倡导并以学科模式建构研究生教育知识体系、研究研究生教育学的国家,以学科模式搭建学术共同体、建构学科话语体系、凝聚学科建设力量,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研究生教育学的中国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增强中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引领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



  作 者



  王战军,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100081;

  杨旭婷,通讯作者,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北京100081;

  乔刚,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陕西延安716000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8期第94-101页



  栏 目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投稿平台

  http://editor.hie.edu.cn/gj/article/add

  投稿邮箱

  gaoyanbianjibu@163.com

  《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217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学术立会服务兴会

  规范办会创新强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上 - 考研网上辅导班有用吗 > 王战军杨旭婷乔刚研究生教育学教育研究新领域_网易订阅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