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上

政治考研大纲(仅供参考)(考研政治真题电子版)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绪 论
1.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质。
第一章:人生
人生内涵
1.科学理解人生与人生观。
2.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正确人生
3.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4.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创造人生
6.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7.反对错误人生观。
8.成就出彩人生。
第二章:理想
理想信念
1.理想信念的内涵、特征。
2.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3.信仰马克思主义。
4.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5.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实现
6.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7.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8.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第三章:精神
中国精神
1.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爱国主义
4.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5.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6.做忠诚爱国者。
改革创新
7.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8.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9.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第四章:价值
核心价值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践行价值
6.扣好人生的扣子。
7.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第五章:明德
优秀道德
1.道德的含义、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变化发展。
2.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3.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4.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公民道德
5.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6.社会公德。
7.职业道德。
8.家庭美德。
9.个人道德。
践行道德
10.向道德模范学习。
11.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12.引领社会风尚。
13.推动道德实践养成。
第六章:守法
法律内涵
1.法律的含义。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运行。
法律体系
4.宪法是国家根本法。
5.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6.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法治体系
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8.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法治道路
9.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0.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1.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2.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13.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法治思维
14.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15.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16.培养法治思维。
依法行权
17.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18.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19.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反对侵略
外国侵略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3.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抵御侵略
5.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6.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7.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8.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早期探索
农民运动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洋务运动
3.洋务事业的兴办。
4.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维新运动
5.戊戌维新运动。
6.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
革命条件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革命成果
5.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
6.中华民国的建立。
7.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革命失败
8.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9.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四章:开天辟地
五四运动
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2.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3.五四运动爆发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党的诞生
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5.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6.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新的局面
7.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8.实行国共合作和掀起大革命高潮。
9.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第五章:革命道路
道路探索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探索前进
4.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5.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6.红军长征的胜利。
7.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日战争。
第六章:抗日战争
战争原因
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全国抗战
3.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4.抗日救亡运动和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5.西安事变。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7.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两大战场
8.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9.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0.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
11.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2.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3.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5.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16.延安整风运动。
17.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
18.抗日战争的胜利。
1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20.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第七章:解放战争
战争原因
1.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3.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全民动员
4.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5.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6.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多党合作
7.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8.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新的中国
10.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1.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12.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13.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14.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八章:社会主义
过渡开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2.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3.抗美援朝战争。
4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道路选择
5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7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过渡特点
8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9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10.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1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12.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九章:曲折发展
良好开局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2.《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发表。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严重曲折
5.“大跃进”及其纠正。
6“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7严重的曲折和深刻的教训。
建设成果
8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9.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10.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11.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第十章:接续发展
伟大转折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3.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4.拨乱反正的任务胜利完成。
改革开放
5..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6中共十三大提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7.“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8.邓小平南方谈话。
9.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0.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新的起点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2.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阶段。
第十一章:新的时代
开拓发展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
2.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3.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4.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5中共十八大以来五年的成就。
6.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伟大胜利
7.中共十九大的举行。
8.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9.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
10.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1.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12.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
产生、内容
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2.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地位、作用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6.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7.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新民主革命
革命依据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革命路线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革命经验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7.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依据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改造经验
3.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改造意义
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6.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四章:道路探索
探索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探索教训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5.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五章:邓小平理论
产生、内容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3.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4.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地位、作用
5.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7.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六章:“三个代表”
产生、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条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过程。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地位、作用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6.加强和改造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产生、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地位、作用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产生、内容
1.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地位、作用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7.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第九章:总的任务
中 国 梦
1.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3.奋力实现中国梦。
强国战略
4.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5.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第十章:总体布局
经济体系
1.贯彻新发展理念。
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民主政治
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6.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7.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8.坚持“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文化繁荣
9.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0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改善民主
13.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1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5.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6.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美丽中国
17.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8.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19.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战略布局
全面小康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深化改革
4.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6.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7.推动全面改革。
依法治国
8.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
10.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从严治党
11.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12.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13.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第十二章:国防军队
强军之路
1.习近平强军思想。
2.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3.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军民融合
4.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5.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第十三章:大国外交
和平发展
1.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3.推动建立新型国家关系。
命运共同体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5.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6.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四章:党的领导
人民选择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全面领导
4.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5.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6.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
创立发展
1.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特征作用
4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5.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6.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7.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8.新时代依然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辩证唯物论
第一节:世界本质
哲学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物质意识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和物质运动存在形式。
5.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6.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第二节:观点规律
联系发展
10.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1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2.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13.发展的实质。
14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15.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三大规律
1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19.量变和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三节:根本方法
20.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1.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22.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2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24.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25.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第三章:认 识 论
第一节:认 识
认识基础
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结构。
2.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认识本质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5.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轮的基本特点。
认识规律
7.从实践到认识。
8从认识到实践。
9.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第二节:真理
真理特征
10.真理的客观性。
1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2.真理与谬误。
真理标准
1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真理与价值
15.价值及其基本特征。
16.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7.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18.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改造
18.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19.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20.从必然走向自由。
2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2.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第四章:唯物史观
第一节:四大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3.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人与自然的关系。
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6.生产力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7.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8.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9.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0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11.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1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形态更替
13.社会形态的内涵。
14.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5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6.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第二节:四大动力
基本矛盾
17.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18.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
20.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生和本质。
2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2.阶级分析方法。
23.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社会改革
24.改革张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
25.科学技术中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6.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社会作用。
第三节:两大主体
人民群众
27.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28.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29.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30.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杰出人物
31.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32.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物的历史作用。
33.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第五章:资本主义
第一节:劳动价值论
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6.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7.以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理论意义
8.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9.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二节:剩余价值论
生产前提
10.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1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2.资本的原始积累。
1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1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5.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6.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和本质。
生产过程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18.剩余价值的实质。
19.资本的本质。
20.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21.剩余价值率。
生产方法
2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23.超额剩余价值。
24.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积累
25.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26.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27.资本有机构成。
28.相对过剩人口。
29.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循环周转
30.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
31.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
32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33.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工资利润
3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35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
3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经济危机
3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三节:政治和意识
政治制度
39.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40.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及其本质。
4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意识形态
4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
43.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第六章:帝国主义
垄断形成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3.垄断的形成、本质及垄断组织。
4.垄断与竞争。
5.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及作用。
8.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9.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
10.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
11.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经济全球化
12.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13.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影响。
变化趋势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16.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17.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8.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9社会主义代替从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七章:社会主义
产生、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3.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4.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5.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6.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7.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原则、探索
8.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9.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10.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1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原因。
12.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3.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第八章:共产主义
基本特征
1.预测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必然趋势
3.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4.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形势与政策
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2.年度间(2020年1月—2020年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政治
1.两极格局解体。
2.世界多极化。
经济
3.经济全球化。
4.社会信息化。
5.文化多样化。
6.区域经济一体化。
7.综合国力竞争。
安全
8.大国关系。
9.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10.地区局势与热点问题。
11.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
12.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关系
13.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
14.南北关系。
15.南南合作。
政策
16.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17.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18.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上 - 考研网上辅导班有用吗 > 政治考研大纲(仅供参考)(考研政治真题电子版)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