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上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MFA),编剧方向考研经验(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管理专业)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原标题: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mfa),编剧方向考研经验





当我得知自己已戏剧与影视学院编剧方向被录取的那一刻,没有过多的激动,最大的感受是,一直以来悬着的那颗心终于放了下来。因为我考了两年,在这两年中我见证了太多的喜悦与泪水。而当好运降临在自己面前时,似乎一切都接受的很坦然,让我坚信只要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关于考研的复习,我打算从四个方面谈谈,与大家一起分享分享我的经验,希望对即将踏上考研之路的师弟师妹们以及准备二战的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我第一年考了305,政治55,英语58,艺术基础105,艺术综合87,可以说,没有一门成绩是理想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虽然每一门都比较低,但提升的空间还是有的。因此,我报了北广之约暑期集训营,尤其是对于即将二战的小伙伴们来说,我强烈建议在你们复习之前,一定要花一些时间好好总结一下第一年的教训,明白自己差在哪里,哪里还有提升的空间。不要稀里糊涂的为了复习而复习。我最大的感触是,考mfa,公共课胜则全胜,也就是说政治英语如果能考到140,那么整体分数都会上去。不要忽视这两门看似不重要的课程,因为谁都无法保证能在专业课上有很好的发挥。



(一)政治



政治一直是我的弱项,第一年考了55分,是四门课程中最低的一门。而对于那些过线的、甚至高分的同学来说,人家基本都在70以上,可见,我的总分首先在政治上就与人家拉开了20多分。加之政治不是什么技术活,只要你肯花费时间,把知识点理解并熟识,并做大量的选择题加以巩固,20分的提高是非常有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100分的政治试卷中,简答题和选择题各占据50分,简答题的得分大家拉不开太多差距,而想要在政治中获胜的关键,就在于对选择题的掌握,而如何在选择题中脱颖而出,靠的不是高智商,而是时间和勤奋。



因此,在第二年的备考中,我在政治上投入的精力比较大,尤其是对于选择题的攻克。2013年7月,先把政治大纲解析认认真真的过了一遍,在看书的过程中,每过完一章,就把该章的选择题做一次( 的1000题),并将错题作标注,回到书本中找到正确选项。8月开始过第二遍,但速度会比第一遍快些,并将选择题从新做了一次,在这一次中,不仅要格外重视上一次做题中标注的错题,而且你上一次做对的题在这一次中有可能会做错,这是正常现象。总之,巩固之前做对的题目,标注错题,进行反复思考,争取做到不要反复的犯同一个错误,将知识点彻底攻破。



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9月我开始听 网课的强化课程(这里尤其推荐蒋中挺和任燕翔老师的课。蒋中庭对于毛中特理论框架的梳理非常清晰,任燕翔对于应试技巧方面非常有权威)。在各个老师具体、生动的讲解下,不仅帮我巩固了前阶段复习到的内容,而且将大纲中一些不太懂的知识点一一攻破,瞬间为我漫长的复习之路增添了很大的信心。



10月,自己进行知识体系的提炼与总结。在这个月,我为自己定的目标是:各大版块的知识框架不仅建立在头脑中,而且还要非常熟悉,说到哪个知识点就能知道它是在哪个版块中的哪个章节。因为,只要在前期打好基础,后期的冲刺才能游刃有余。



11月开始进行第二轮网课学习,这次主要是针对主观题的答题技巧和注意事项。尤其是听过任燕翔老师的课程,他曾担任过政治试卷的评分工作,他会告诉你遇到不同类型的题,写出怎样的关键词就能拿分,这比我们费了半天力气写一大段文字的效率高的多。最关键的一点,任何主观题都要分点答,因为评分细则是踩点得分。



在掌握了答题方法后,可以尝试着就这几年的真题,自己动笔练练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题后心中知道该怎么答,答什么。但一落实到纸上,就会出现卡壳,磨叽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所以,11月就开始动笔写题。



12月进入冲刺阶段,这个时候,各种模拟试卷都可以买到了,大家可以按照考研规定的时间,一套一套的进行模拟考试。做到两点:一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二是整体的思路要非常清晰。不必过于在乎对错,因为模拟试卷和真题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关于热点的问题,建议大家不要过于依赖压题之类的东西,现在的考研,政治和英语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反压题趋势。因此,最根本的在于思路与答题方法。



(二)英语



总的来说,英语是个慢功夫,需要长期积累。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语感以及思维能力。当然,这些都建立在一定词汇积累量的基础之上。在得分上,要有舍有得,因为你的目标不是一百分,所以要敢于抓大放小。大的包括大小作文和阅读理解。小则是完形填空。为什么说完形填空要放手呢?首先,它很难,20个选项,普遍得分率为3到4分。也就是说,无论你花多大功夫,都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与其把时间给完型,还不如给分值更大且容易把握的阅读理解和作文上。



我从第一年的58分考到第二年的70分,这提高的12分主要在于阅读理解的提升。大家普遍认为,2013年的英语阅读是最简单的,但我却做的一塌糊涂。因此,在第二年的复习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阅读理解上。



7月开始,每天下午翻译一篇历年阅读理解文章,不求速度,目的是将所翻译的文章彻底搞懂,包括单词以及句型。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用红色笔标注,遇到模凌两可、不太确定翻译是否正确的句子用绿色笔标注。等到整篇文章翻译完之后,打开真题解析,首先,将以上用两种笔标注的句子进行对照,分析句子结构,并从新将该句翻译到本子上。其次,把之前翻译出来的句子与真题解析进行对照,一是看自己翻译的思路是否与真题解析一致,二是看看自己翻译出来的中文语法逻辑以及润色与真题解析存在多大差距,并通过每天的练习努力接近真题解析的翻译。这不仅有助于你整体的英语语感与思维的提高,而且还能提高翻译题的分数,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始第二天的翻译时,一定要花十分钟的时间把前一天翻译的文章过一遍,尤其是你没有翻译出来的句子。温故知新,这样你的英语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有一个非常大的提高。



8月开始研究真题,每道题的每个选项都要进行透彻的研究。要知道为什么选这个选项以及为什么不选其他选项。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建议看看蒋军虎的英语2真题解析。



10月开始整理小作文的模板,并以模板为标准,试着将历年小作文真题练一遍,我认为,英语作文光背是不够的,一定要动手练。真题做完之后,我每天下午抽出20分钟时间,默写小作文,然后进行修改,基本每次默写都会有一些小错误,比如单复数问题、个别单词拼写错误等。这就是动手的好处,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默写半个月之后,基本不再出现问题。



11月开始整理大作文的模板,建议使用蒋军虎的英语作文,里面有各种图表类型的模板。集各种模板之所长,最后整理出属于自己的个人模板。并试着将模板运用到真题的作文中,进行反复练习。每天都要自己合上书,默写一篇作文。这种练习一直持续到考试前。



到了12月,距离考研不到5天。这5天绝不能白白浪费,再进行最后一次思路的梳理与强化。除了大小作文要天天动笔以外,我将英语2历年阅读理解的题型进行分类,比如哪些属于细节题、哪些属于主旨题、哪些属于原因分析题等,每天攻破一种题型,进行解题思路的最后一次梳理。



通过以上的复习,使我在考场上效率极高,阅读理解错了3个。大、小作文很流畅的答在了试卷上。最终取得70分的成绩,与英语考50、60分的同学拉开了距离。



(三)艺术基础



艺术基础相对于艺术综合来说,比较容易拿分。一般考个120分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我底子差,复习起来有些吃力,所以第一年只考了105,虽然上了100,但与其他同学的分数相比,105属于低分。尽管我在第一年的复习中,也很努力,在艺术基础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但分数并不理想。艾老师帮我分析后,我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思路问题,二是积累不够。



8月开始,我听了暑期集训营,目的是把第一年复习中已经遗忘的知识框架重新捡起来,并补充曾经没有复习到的盲点。我个人认为,这个月的复习是最爽的,感觉自己就像一块海绵,充分汲取水分,让自己迅速的结实起来。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在集训营课程中,我的知识框架不仅熟悉了起来,而且我将6月份所看的书,只要用的到的,完全融合到内部资料中,并在书中作了标注。这样一来,不仅扩充了视野,而且积累了新的例子,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就为我10月份写大题奠定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为后期写题提供了后劲儿。



9月,我将艾老师的内部资料又过了一遍。目的是强化框架及知识点,不断巩固专业课。



10月,我开始动笔写大题。每天写一篇大题,我在写题的过程中,很有意识的将我之前积累到的例子运用到题中,不能让前期的积累白白浪费。因为我是发散思维,很多时候,因为想的太多,通过一篇篇的练习,我渐渐有了进步,直到12月初,所有的大题写完了,写题的思路也建立了起来,无论从文采还是用词的精准度,更重要的是例子的运用,都比第一年提高的太多,毫不夸张的说,是一个质的飞跃。我把所有的题打印出来,每天早上起来、晚上睡觉前一遍一遍的读,因为是自己写的,所以总还是有印象的,用不着刻意的去背。与此同时,开始整理名词解释,因为前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大量大题的练习,对名词解释的整理就容易的多,基本是边整理边记忆。到最后拿到名词解释,关键词已经烂在心里,只需将它们串起来就可以。



进入12月,距离考试还有4、5天左右的时间,这几天主要就是反复的看自己整理的名词解释、大题。



个人经验:在复习艺术基础这门课程时,遇到题,不仅需要有一个无懈可击的思路,最关键的是要有例子做支撑。关于例子,我个人经验是不求多,但求精!因为备战考研需要你背的东西太多了,你也不可能做到过目不忘,因此,一定要学会给自己减负。找几个经典的例子,把它研究透了,艺术本是相通的,无论遇到什么题,你都能把你积累的有限的例子用上去,只是在论述时,换个角度,贴合主题要求去写就ok了!



(四)艺术综合



艺术综合这门课,可以说,让人很头疼。因为名词解释占据80分,需要背的东西太多了。不过没关系,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可循,只要摸索到了,也就不那么难了。在这里我有很多经历和体会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以我为鉴,不要走我的弯路。



第一年我考了87,10个名词解释,有两个空着,比如古装新戏,我完全就不知道是什么,因为戏曲那章我完全就没看过。剩下8个名词解释,除了青花是我之前自己压题压中的,剩下的7个名词解释我没有背过,纯属生拉硬扯的码齐了字数。可想而知,我的名词解释失分有多严重。还好我简答题和论述题写的还不错,否则连87都考不到。



这里我主要想说的是,复习一定不能浮躁,不能有侥幸心理,我第一年在艺术综合的复习上耍了太多小聪明,我只把历年真题拿出来,摸索出自认为对的“出题规律”,认为考过的不会再考,按照往年出现的章节自己给自己压了一些名词解释。然后把它们拉出来进行整理,每天就是重复的背,可以说背的滚瓜烂熟。本以为到了考场肯定就是这些题,结果,拿到卷子一看,傻了,全是盲点,没见过的,不太熟悉的,当时我就知道自己废了。



基于以上惨痛的教训,在第二年的复习中,我再也不敢偷懒耍小聪明。将各大艺术门类的知识点全部覆盖,尤其是最不感兴趣的戏曲,全部背了下来。下面,我按照复习计划,具体和大家说说:



6月,我并没有开始看复习资料。而是凭着兴趣,看了看《当代电影》、《中国电视》里面的文章。比如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分析、《中国好声音》的分析等等。首先是从电视节目开始,比如对《舌尖上的中国》、《美在广西》中主题的表达、对镜头语言选择使用、结构等的分析,对《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的模式、环节设置、人物故事挖掘以及舞美的对比分析,以及对之后大红大紫的户外真人秀《爸爸去哪》等节目的分析,使得我对电视视听语言、节目编排与策划等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并且自己开始动手写节目分析,从而从宏观、微观两个维度上对电视节目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其次是分析电影,人物成长型的如《入殓师》,体制内的积极力量的如《肖申克的救赎》、谢晋导的《芙蓉镇》,以结构新颖取胜的如《罗拉快跑》、《公民凯恩》、《霸王别姬》、《低俗小说》等等,通过这种系统的训练,在考场上无论是遇到人物形象分析的论述题还是影片时空结构或者视听语言分析,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的例证,更为关键的是建立了一套应对该种题目的解题思路,这是非常重要的。



8月,参加暑期集训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逼着自己认真听艾老师讲解的每一个艺术门类,尤其是在第一年复习中抵触、忽略的艺术门类,如戏曲、工艺美术等;二是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模式,即将每一个艺术门类中的每一个名词解释中的关键词强化在脑子中,将关键词有机串联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记忆方法。要想把名解最终很好的呈现在试卷上,首先你得能用嘴巴把它讲解清楚。在说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记忆,还能理清思路,这对后期的背诵、默写有很大帮助。



9月,我开始对各大艺术门类中的名词解释进行背诵。首先要背的就是我最不喜欢的戏曲,可以说,看到它就头疼,但为了能顺利考上,必须接受上一年的教训。我相信,有很多同学对于戏曲都比较头疼,我的心得是首先你得在心理上战胜它,其次是在行动力上攻克它。我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戏曲中所有的名词解释背了下来。并且自己上网看了一些昆曲、京剧的表演,我发现头脑中有一个具象的印象对我的记忆帮助特别大。至于名词解释中具体的年代、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这些比较抽象的东西,没有捷径可走,这个必须花功夫反复记忆,记到一定程度时,你想忘都忘不掉。到后来,我居然爱上了昆曲,尤其是《牡丹亭》中皂罗袍一段,对主人公的刻画,惟妙惟肖,含蓄而唯美。



10月,开始背诵工艺美术这一章。背之前,我先在网上搜到相关图片,比如印文陶、青花、青瓷等等,细细观察之后,结合内部资料的解释,将文字解释与我看到的图片进行对接、融合。在这种融合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看到该名词解释,头脑中就会有画面感,通过视觉的印象很快就能想起相关关键词;二是具象化的记忆能够分辨出不同陶器之间的区别,不至于因为背诵过多而混淆。就这样,每天重复看,反复记忆,一个月的时间全背完了,而且记得比较牢固。



11月,我的目标是将电视、电影、戏剧背一遍。这个计划完全因人而异,因为我在第一年复习中对戏剧了解的还算可以,加之我在6到8月分析过许多影视作品,所以背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所以,我就把这三个艺术门类放到一起背了。可以说,没有漏掉一个知识点。用一个星期时间背完了音乐和舞蹈,因为我以前学过乐器,本身对音乐比较感兴趣,所以背起来心情是舒畅的,只是有些具体作品、时间需要反复记忆,其他的真的就是靠理解记忆。而且我在背的时候,是边欣赏音乐边背的,比如说协奏曲,那我就搜一些协奏曲的作品,欣赏的同时结合书上的解释,享受的同时又将它记忆,幸福感倍增。关于舞蹈,方法也是一样的,此处不再累赘。



复习到此,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因为我已将各大艺术门类全部背了下来,没有任何盲点,顿时心中有了底气。我相信,考研中的自信心不是无中生有的,一定是在你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复习中,逐渐树立的。所以,只要你静下心来,规划好复习计划,并按部就班的完成,不用别人说去鼓励你什么,你的内心就已告诉你,拿下初试,没有问题!



背完所有艺术门类之后,我开始了第二轮背诵,第二轮复习的关键是默写,默写状态一直持续到上考场。注意两点:一是有没有漏掉的知识点,二是名词解释的布局与排版,要做到一个小点一段,不要堆在一段写,段段清晰、明朗。给审卷老师一个条理清晰、知识点完整的印象。这样才能不失分。



当然,在整个复习过程中,除了背名词解释,每天还要抽出一个小时写大题。因为艺术综合的论述题、简答题考的不太固定,涉猎的知识面比较广,所以在准备的时候就要多多涉及。我把真题中的大题练了一遍,比如: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分析、结合例子,电视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创新、艺术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发展路径、春晚专题等。2014年艺术综合论述题考的是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之前就专门出过“艺术的商业化”的大题,这种平时的练习为我在考场上的发挥奠定了基础。所以,艺术综合这门课,脑子一定要活,具有快速在你的大脑记忆中抽取切合题目的例子的能力。最终,使得我在2015年考试中,取得了120分的成绩。



以上,就是我四门课程的复习经验和体会。说了这么多,最为重要的还是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这种

学习方法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头脑中有一个针对不同课程的学习思路(思维决定胜败),二是针对自己的特点,对各门课程的复习有一个有效的时间规划。



再来说说复试复习,我考的是戏剧与影视学院编剧方向,从分数线出来到参加复试,不到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艾老师帮我做了一个规划,主要包括三大板块,一是把历年笔试真题进行一个梳理与练习,二是科研设想,三是准备作品。其中,面试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只要你在面试中不及格,无论你的初试分多高,直接就被刷了。所以,面试一定要好好准备,把你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在评委老师面前。



最后,我希望我的经验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尤其是二战的小伙伴。一定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行,快乐备战,相信自己,只要付出,就会有绽放的一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上 - 考研网上辅导班有用吗 >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MFA),编剧方向考研经验(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管理专业)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