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上

2020中山大学历史学考研通史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20中山大学广东生源高中统计表)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2020中山大学通史真题一、名词解释(80分)1.?良渚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发达的文化之一。良渚文化距今5300 — 4000年,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属于父系氏族社会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苏的环太湖流域及杭州湾地区,浙江省杭州市良渚、瓶窑两镇是其中心区域。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进入犁耕稻作时代,已有了犁铧、破土器及耘田器,并在多处出土了粳稻和籼稻的实物遗存;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玉器为同时代考古文化中玉器之冠,出现了大型玉制礼器;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并出现了轮作陶器;墓葬已出现了大墓与小墓的差别,显示出社会分化加剧。一般认为,在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原始氏族制度瓦解并向文明时代过渡,中期以后可能已处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始创时期。2.?粮长制明代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始创于洪武四年(1371年)。其法,每州县按征收粮额分为若干粮区,粮区设粮长,粮长由粮区内纳粮最多之大户中选任。实行粮长制的目的,在于杜绝官吏贪污,便于民户就地交纳,以保证税收。永乐以后,粮长改为轮充、朋充以后,一般民户皆须承充,粮长一职已成为单纯而沉重的封建徭役。3.?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爆发的以工人为主体的有全国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5月30日,上海各校学生2000多人到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讲演,要求释放被捕的工人、学生等。英巡捕又拘捕学生100多名,关押在南京路的老闸捕房。上海各阶层群众数千人,赶到捕房周围,要求释放学生。英国巡捕蓄意向群众开枪,当场打死10多人,打伤数十人,造成了五卅惨案。4.?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于1949年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共7章60条。它主要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还规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的各项总原则。《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5.?索贡巡行基辅罗斯国对居民征收贡物的方法。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这实际上是带有掠夺性质,所到之处往往是洗劫一空。征收和掠夺所得,一部分分配给亲兵,用来维系主从关系;大部分则运到拜占庭和东方市场出卖,以换取各种必需品和奢侈品。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6.?民法大全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是《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律》的总称。查士丁尼于528年下令编纂,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法典的基本宗旨是巩固帝位、突出君权,宣扬皇帝意志,承认阶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法律产生了巨大影响。7.?铁血政策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1862年9月,俾斯麦在议会里所发表的“铁血”演说中提出了铁血政策,对内主要是改革封建弊端,镇压工人运动;对外主要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包括三场战争,即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通过铁血政策,德国完成了统一,并且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8.?不结盟运动1961年9月成立的国际组织。20世纪50年代后期,铁托、尼赫鲁等提倡不结盟主义。1961年6月在开罗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会上提出参加会议的国家的条件是:实行独立政策,支援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大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同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同年9月,第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坚持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二、阅读分析(130)1.总理衙门材料题2.《左转》史学概论题3.《局事图》古文句读4.郑谯《通志》唐宋变革材料5.朱寰,严中平二先生对哥伦布航海的看法及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6.英国工业革命材料三、论述题(90分)1.?1924-1949,国共关系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二者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下面就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历程归纳如下:  (一)1924年1月——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时期。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面对强大而又凶残的敌人,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革命引向胜利。而且当时的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真正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望,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因此中共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孙中山从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必须改组国民党,革命才有取得成功的希望。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但是,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汪精卫抛弃三大政策,打击排斥共产党人,于1927年先后制造“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国民大革命失败和国共合作关系的破裂。(二)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教训,决定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南昌、秋收和广州起义,并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模式,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红色政权,形成了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武装起义、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围追堵截长征途中的工农红军。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且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国民党的爱国将领逐渐接受中共的“一致对外”主张,并发动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双方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随后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三)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终于结束对抗,共同走上了抗日战场。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在民族危机千钧一发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抗日前线双方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浴血奋战。虽然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先后发动两次反共高潮,但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并且采取了“以斗争求团结”的灵活策略,对国民党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这就击退了反共高潮,捍卫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国共合作关系一直维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四)1945年8月——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进行重庆谈判、参加政协会议等。但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的方针,1946年6月派军队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蒋介石下令撤销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锁《新华日报》。至此,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中共领导人民通过四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制约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1927年“宁汉合流”后的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导致两党关系呈现出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其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会破裂,走向对抗。再次,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而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或国际环境恶化,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如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分不开的。而1924年之后世界性的民族解放运动先后失败,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北洋军阀镇压革命,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从而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国共关系的破裂。第二次国共合作则是在共产国际“七大”的指导及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的影响下形成的。而抗战胜利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解体,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对中国实行扶蒋反共的策略,最终致使国共关系破裂。2.?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差异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为:流传地区不同、宗旨不同、起源不同。一、宗旨不同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张行菩萨道, 要普渡众生。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以自我完善与解脱为宗旨。二、流传地区不同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包括了中国内地,也包括了韩国、日本、越南这一带。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暹包括了印度、暹罗北部和中部地区。三、起源不同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脱胎于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大乘佛教的源头。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发展于印度,阿育王时代派遣多位法师向各地和国外传播发展。3.?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即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 主义阵营所组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要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二)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与它的实力同步膨胀起来。与此同时,美国在经济上也有向外扩张的需要。这样,向全世界扩张,就成为美国维持其经济从而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需要。这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促使美国走上全球扩张的道路。但是,美国要实现其霸权主义野心却遇到了严重的障碍。正当美国的实力与扩张野心在战后达到空前高度时,苏联和世界各国的人民革命力量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美国看来,第一个也是主要的障碍来自苏联。第二个障碍来自发展中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民主力量。第三个障碍来自觉醒了的亚非人民。美国把以上障碍最终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正是由于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美国的称霸计划,导致二战期间美苏同盟的破裂和美国对苏“冷战”遏制的开始。?2020中山大学通史真题一、名词解释(80分)1.?良渚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发达的文化之一。良渚文化距今5300 — 4000年,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属于父系氏族社会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苏的环太湖流域及杭州湾地区,浙江省杭州市良渚、瓶窑两镇是其中心区域。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进入犁耕稻作时代,已有了犁铧、破土器及耘田器,并在多处出土了粳稻和籼稻的实物遗存;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玉器为同时代考古文化中玉器之冠,出现了大型玉制礼器;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并出现了轮作陶器;墓葬已出现了大墓与小墓的差别,显示出社会分化加剧。一般认为,在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原始氏族制度瓦解并向文明时代过渡,中期以后可能已处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始创时期。2.?粮长制明代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始创于洪武四年(1371年)。其法,每州县按征收粮额分为若干粮区,粮区设粮长,粮长由粮区内纳粮最多之大户中选任。实行粮长制的目的,在于杜绝官吏贪污,便于民户就地交纳,以保证税收。永乐以后,粮长改为轮充、朋充以后,一般民户皆须承充,粮长一职已成为单纯而沉重的封建徭役。3.?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爆发的以工人为主体的有全国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5月30日,上海各校学生2000多人到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讲演,要求释放被捕的工人、学生等。英巡捕又拘捕学生100多名,关押在南京路的老闸捕房。上海各阶层群众数千人,赶到捕房周围,要求释放学生。英国巡捕蓄意向群众开枪,当场打死10多人,打伤数十人,造成了五卅惨案。4.?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于1949年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共7章60条。它主要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还规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的各项总原则。《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5.?索贡巡行基

辅罗斯国对居民征收贡物的方法。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这实际上是带有掠夺性质,所到之处往往是洗劫一空。征收和掠夺所得,一部分分配给亲兵,用来维系主从关系;大部分则运到拜占庭和东方市场出卖,以换取各种必需品和奢侈品。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6.?民法大全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是《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律》的总称。查士丁尼于528年下令编纂,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法典的基本宗旨是巩固帝位、突出君权,宣扬皇帝意志,承认阶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法律产生了巨大影响。7.?铁血政策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1862年9月,俾斯麦在议会里所发表的“铁血”演说中提出了铁血政策,对内主要是改革封建弊端,镇压工人运动;对外主要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包括三场战争,即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通过铁血政策,德国完成了统一,并且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8.?不结盟运动1961年9月成立的国际组织。20世纪50年代后期,铁托、尼赫鲁等提倡不结盟主义。1961年6月在开罗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会上提出参加会议的国家的条件是:实行独立政策,支援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大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同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同年9月,第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坚持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二、阅读分析(130)1.总理衙门材料题2.《左转》史学概论题3.《局事图》古文句读4.郑谯《通志》唐宋变革材料5.朱寰,严中平二先生对哥伦布航海的看法及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6.英国工业革命材料三、论述题(90分)1.?1924-1949,国共关系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二者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下面就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历程归纳如下:  (一)1924年1月——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时期。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面对强大而又凶残的敌人,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革命引向胜利。而且当时的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真正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望,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因此中共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孙中山从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必须改组国民党,革命才有取得成功的希望。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但是,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汪精卫抛弃三大政策,打击排斥共产党人,于1927年先后制造“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国民大革命失败和国共合作关系的破裂。(二)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教训,决定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南昌、秋收和广州起义,并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模式,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红色政权,形成了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武装起义、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围追堵截长征途中的工农红军。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且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国民党的爱国将领逐渐接受中共的“一致对外”主张,并发动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双方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随后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三)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终于结束对抗,共同走上了抗日战场。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在民族危机千钧一发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抗日前线双方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浴血奋战。虽然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先后发动两次反共高潮,但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并且采取了“以斗争求团结”的灵活策略,对国民党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这就击退了反共高潮,捍卫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国共合作关系一直维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四)1945年8月——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进行重庆谈判、参加政协会议等。但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的方针,1946年6月派军队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蒋介石下令撤销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锁《新华日报》。至此,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中共领导人民通过四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制约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1927年“宁汉合流”后的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导致两党关系呈现出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其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会破裂,走向对抗。再次,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而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或国际环境恶化,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如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分不开的。而1924年之后世界性的民族解放运动先后失败,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北洋军阀镇压革命,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从而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国共关系的破裂。第二次国共合作则是在共产国际“七大”的指导及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的影响下形成的。而抗战胜利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解体,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对中国实行扶蒋反共的策略,最终致使国共关系破裂。2.?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差异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为:流传地区不同、宗旨不同、起源不同。一、宗旨不同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张行菩萨道, 要普渡众生。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以自我完善与解脱为宗旨。二、流传地区不同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包括了中国内地,也包括了韩国、日本、越南这一带。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暹包括了印度、暹罗北部和中部地区。三、起源不同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脱胎于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大乘佛教的源头。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发展于印度,阿育王时代派遣多位法师向各地和国外传播发展。3.?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即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 主义阵营所组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要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二)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与它的实力同步膨胀起来。与此同时,美国在经济上也有向外扩张的需要。这样,向全世界扩张,就成为美国维持其经济从而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需要。这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促使美国走上全球扩张的道路。但是,美国要实现其霸权主义野心却遇到了严重的障碍。正当美国的实力与扩张野心在战后达到空前高度时,苏联和世界各国的人民革命力量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美国看来,第一个也是主要的障碍来自苏联。第二个障碍来自发展中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民主力量。第三个障碍来自觉醒了的亚非人民。美国把以上障碍最终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正是由于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美国的称霸计划,导致二战期间美苏同盟的破裂和美国对苏“冷战”遏制的开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上 - 考研网上辅导班有用吗 > 2020中山大学历史学考研通史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20中山大学广东生源高中统计表)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