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上

上海电力大学 云端治学同“屏”共振 研途相守学研不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疫情期间,上海电力大学各二级学院为保障研究生的线上教学和科研工作高质量开展,积极协调,多点发力,力求云端研学有序高效。“为学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研究生同学们也保持着一贯高涨的学习和学术热情,“云上”治学一刻不停。

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能机学院导师们将课堂和会议室搬到线上,研究生们将宿舍当做工作室,除了必要的试验工作,日常的文献分析、理论研究和模拟计算等一切如旧,导师们的对外交流也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虽然师生不能面对面交流指导,但沟通的渠道仍然畅通无阻。

由于疫情,导师与研究生面对面的时间减少了,但是线上交流的时间增加了,交流的内容也由原来的纯学术扩展到充满烟火气息的各方面。当有学生被隔离时,导师和同学纷纷拿出各自珍藏,在符合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投喂”给被隔离的学生,尽显师徒情真,同门情深。疫情隔开距离,却隔不开温情。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在当前疫情形势下,研究生无法正常开展科学实验研究工作,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研计划,环化学院特举办“同心抗疫不松懈、学术交流不停歇”系列云端学术讲座,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做学术分享,让学生在宿舍也能与专家深入交流,学到前沿学术知识。

王保峰老师精心组织线上教学和指导,“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科研不延期”。坚持每周召开一次线上组会,采用视频、电话、微信和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保持对研究生的日常指导,主动询问学生在学习和科研方面的困难,定期开展科研进度汇报、论文撰写和文献调研等线上交流活动,从日常生活、心理健康、学习方法、查阅资料、文献撰写等多方面关心研究生,同时借疫情期间的正能量引导研究生坚定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张大全老师根据不同年级研究生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提供相应科研资源,通过腾讯会议积极开展线上指导。指导研一同学认真开展专业文献阅读,及时做好开题报告等准备。带领研二同学进行专业文献检索和分析综述,制定详细研究计划,开展相关专业软件和基础理论的

学习,为返校后科研工作开展打好基础。督促研三同学及时修改、完善毕业论文,特别是部分论文在科研实验工作难以开展的情况下,指导其调整研究内容,优化实验研究方案,补充理论分析等非现场研究工作,做到“不降标准”。

研究生同学热情高涨,认真科研

马子航:线上教学开展以来,我作为学生党员,应该为其他同学做出表率。在把自身学习任务都安排的妥当的同时,不折不扣认真完成周振老师课题组事务,并在组会上与老师、同门积极交流,分享科研经验和进度。此外,我还自学画图软件,深入学习,反复钻研,直到精通。主动与大家分享学习资源,带领周围同学生活自律,积极提升自我。

李孟瑶:疫情发生以来,大家并没有“躺平”,而是一边配合抗疫足不出户,一边专心学习,不落下科研的脚步。除了日常上网课外,在导师的督促和指导下,阅读整理文献、积极填补专业知识的空缺,并通过网络平台学会了绘图等,大大拓展了自己的科研能力。每周四的定期线上组会十分有效,既能汇报科研进展,也能督促我们不断进步。虽然当下不能动手做实验,但我们因此有了充足的时间储备理论知识。

刘月:跟随学校线上课程和讲座等活动,我有幸聆听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关于科技论文写作的三次系列讲座,使我获益匪浅。即使疫情无法上课、实验,依旧能够通过线上直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身为一名学生,我感到很开心,科研和学习不会因为疫情而停止,封控期间我们不能按下学习的暂停键,这期间也是我们沉下心来,查漏补缺的机会。

孙一丹:学院老师开展各种各样的讲座,通过腾讯会议开展定期组会,老师们在云端耐心讲解知识、及时回答问题、听取文献汇报、沟通科研动态,确保学习和科研不掉队。接下来,我们也会继续在宿舍中完成好科研学习任务,配合学校防疫期间的各项规定。

徐彤彤:虽然课程都改为线上进行,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学习的热情与进度。虽不能面对面,但隔着屏幕的热情讲解让我们备受振奋。后来了解到,许多老师也驻守学校,每天在办公室里休息,睡眠很受影响,但上课时我们丝毫感受不到他的疲倦。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老师的敬业与初心,同时也想对依然在学校里参与疫情防控前线的各位老师们说一声辛苦了!

电气工程学院

防疫不松懈,科研不断线

电气学院研究生们在学院和导师的关怀下,保持良好心态,理性看待疫情,在加强身心健康锻炼的同时,科研脚步也不曾停滞。“生活有关心,科研有指导,学业有规划”,这是很多研究生同学的共同感受。虽然不能去实验室开展科研学习,但大家在宿舍里也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能静下心来开展科研学习,撰写各自的论文,有问题会及时与导师沟通交流。线上科研时期,一张张组会讨论、整理笔记、屏幕前积极互动的照片,必将成为“闭关”征途中的美好回忆!

“云”上科研,等质同效

疫情期间,各位研究生导师科研指导不松懈,在遵守校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及时关心、关注学生心理和课题进展情况,积极做好辅导和指导工作。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科研任务,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指导,调整学习、科研的计划和任务。导师们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资源,采用线上形式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将最新科研讲座或学术前沿动态转发给学生,与研究生开展多方交流。同时,切实关注研三学生的学位论文撰写工作,确保研三学生学位论文按时高质量完成,顺利毕业。导师远程指导,研究生自主灵活学习,确保疫情防控和教学科研“两不误”,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研究生教学、科研工作的影响。

电气工程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复试工作任务重,复杂疫情防控下做好复试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在学校坚强领导、相关部门精准指导下,统筹兼顾、精准施策、严格管理,坚持科学选拔、择优录取,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创新2022年研究生招生工作模式及方法,采用“考生线上+专家分散”形式。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领导和工作机构,制订复试招生工作办法,从实从细做好考生演练、专家培训等各项招生工作和预案。学院共组织硕士研究生复试6批次、组建复试小组30个,面试硕士研究生534人、实际招生413人(计划招生385人),圆满超额顺利完成了2022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快速响应,制定科学方案,保障线上教学有序开展

计算机学院积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加强师生联系,导师召开云端组会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健康和心理状况,及时疏导。针对不同年级的研究生,一方面对毕业班研究生加强学位论文的指导,敦促学生按照规定时间提交学位论文预审和盲审,按进度完成各阶段任务;一方面对非毕业年级研究生,加强与学生联系及教学过程化考核,结合研究方向和任务适当调整近期的研究工作重点。

同时,学院邀请同行专家开展科研讲座,拓展学生研究视野,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学院与导师、研究生积极配合发挥联动作用,共同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

防疫不停研,研究生导师云端“导”学

栗风永老师按照研究生院和学院的相关部署要求,全力以赴,尽心当好研究生科研的第一责任人,通过腾讯会议、微信群等在线平台直播授课和课题指导。定期召开在线组会,结合热点问题与研一研二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与每位学生充分交流,并对研究内容和课题思路提出建议,做好下一周研究计划部署。同时,针对研三学生的毕业论文,实施一人一策,一对一在线指导修改,确保毕业论文质量。

“云端研习”,同战疫,共奋斗!

疫情当前,学院研究生们更是充分利用的网络学习资源,积极投入自主研习,在这次疫情“大考”中收获成长,积累经验。

200801电力信息技术班级全体同学牢固树立“宁可严一点,不可松一毫”的理念,全力配合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寝室学习生活全然不懈怠,不管是线上会议工作,还是学习、写论文、科研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大家继续完善学业、提升自我,认真科研的势头不曾停歇。

在疫情防控形式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学校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为研究生线上科研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陈旭同学围绕远程科研、阅读文献、开展实验的稳定学习节奏,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安排,保持与导师、同学的线上单独交流,周中进行线上组会讨论,周末提交周报在实验室论坛上更新科研进度。

徐野同学积极参加线上科研活动、交流线上科研心得,按照自己的科研进度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学习。虽然是线上科研,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懈怠,并探索出独特的科研模式,为自己的科研道路添砖加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疫情期间,电信学院陈琳老师定期开展组会进行学术讨论,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线上及时为学生解答疑惑。

研究生王新雨说:“陈琳老师是一个耐心负责的人,学术上严谨认真,生活中和蔼可亲,时常关心大家的生活。”正是老师的认真负责加强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塑造了团队积极向上的学术态度。

同心战“疫”,同“屏”共振

针对研究生教学的特点,数理学院按照“学校统筹、学院为主、导师负责、课程自主”的原则,鼓励老师们自主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探索。

课程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实行差异化授课和弹性化培养,借助腾讯会议在线课程平台开展教学。通过微信互动软件提前上传课程PPT及相关课程拓展视频等教学资料,引导学生开展线下自学和研究。

疫情防控期间,导师学生“异地联”,研究生导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结合研究生不同学段特点,借助网络平台组织会议远程指导研究,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位论文完成质量,并时刻关注其心理健康和思想动态,适时给予疏导和引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上 - 考研网上辅导班有用吗 > 上海电力大学 云端治学同“屏”共振 研途相守学研不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