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上

...李言荣寄语研究生跳出旧有框框、打破惯性思维科学物理学_网易...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今天上午,四川大学202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望江校区举行。
典礼上,川大校长李言荣作了题为《研究生要避免路径依赖》的讲话。如何跳出旧有框框、打破惯性思维呢?李校长认为有三点非常重要:一是要主动走出舒适区、远离平衡态,保持适度的压力感;二是要打破思维封闭,形成开放性的信息接收,保持一定活跃程度的非线性思维;三是要学会交叉融通,建立更加多元的知识和思维体系。

主动走出舒适区,远离平衡态
一般来讲,“舒适区”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在这种状态和模式中人们会感到很舒服、很有安全感,但是人一生不可能总是处在舒适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种工作叫“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别人加班我加薪”。
我国古人也曾讲过:“以不息为本,以日新为道

”。一般说来,如果我们一直待在舒适区、安全区而不走进挑战区去闯一闯,就会对压力失去察觉、对危机放松警惕,就会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和探索的好奇心。我们常说的“温水煮青蛙”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家可能知道,在数码相机问世前,我们用的传统相机的胶片规格都是35毫米,这个规格是当时爱迪生嫌70毫米的胶片不好用,将其剪掉一半后所制作的简易胶片,此后虽然有人多次试图改进,最终都半途而废,直到后来数码技术的发明和现在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再也没有人去关注胶片一事了。其实,打破自我保护的舒适区就是打破思维和心理惯性,挑战阻碍我们前进的恐惧和迟疑,走出舒适区的过程固然充满焦虑与不安,但随之而来的将会是“新世界”大门的打开。
打破思维封闭,保持一定活跃程度的非线性思维
我们知道,人类思维主要是向开放性和纵深性发展,除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求思想深度之外,就是要不断接受信息拓展思维的宽度,而如果思维是封闭的,信息源就会变得狭窄,就会生活在固有认知的高墙里,把眼前视野的边界当成世界的边界、把自己的认知当成世界的普遍认知,成天瞎做功,而且这种趋势会持续强化,成为自我循环的孤岛,最终走进死胡同、丧失创新能力。
大家可能听过,俄国生理学家道林斯基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一定浓度的盐酸可以引起胰腺液的分泌,但他十分迷信自己的老师——神经反射理论奠基人巴甫洛夫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神经反射现象,并没有再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一位英国的生理学家听说以后也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发现了相同的现象,但他打破了原有理论的框框,经过反复验证和深度思考,提出并开创了激素调节体液分泌的新理论。
所以,人们需要在长期形成的正向思维中适当增加点逆向思维,在线性思维中增加点非线性思维,在连续态的思维中增加点量子态、甚至是量子纠缠的思想,这样就容易打开我们比较封闭和单一的思维模式,创新的思想就可能喷发出来。比如我们大家都有经验,烧开水时加热到99度水并没有沸腾,但是再加1度水就烧开了,就从量变发生了质变,这就是非线性。就是这小小的一度让水的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所产生的蒸汽机引发了全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其实,打破封闭思维关键是要敢于质疑。我们的古人讲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学术上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坦率地讲,我们从小就是在有标准答案的模仿环境中长大的,以前我们开展的科研验证性的多、跟踪模仿的多,这些主要都是开发和训练记忆能力、重复能力的,而问问题、问好问题、层层向下剥离后敢于提出挑战性问题、善于提出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的能力还很不行。其实当我们提出第一个疑问时就是在尝试对低维度认知体系束缚的打破,这不仅可以让我们从根源上窥探事物演变的根源、了解问题存在的本质,还可以促进人的思维从不敢想、不敢为、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习惯性”定势中走出来,一步步逼近人类探索的极限。
学会交叉融通,建立更加多元的知识和思维体系
大家知道,从上世纪初开始人们建立和发现的相对论、量子力学、dna双螺旋结构、信息论等四大基础科学理论,支撑了世界经济社会60多年的发展,但之后至今并没有什么重大理论上的发现和突破,其中一个重要的障碍就是现在学科和专业划分得越来越细,碎片化了人们的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
现在来看,重要科学理论的突破、新的科学理论的产生越来越离不开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科技的大趋势就是万物互联、万物智能、万物交汇,这更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集成创新,只有打破学科壁垒,才会风光无限、大有可为。
观近百年来的诺贝尔奖,我们发现有40%左右的获奖者都来自交叉学科,尤其是近二十年来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家可能知道,1926年著名的物理学家薛定谔因为提出了量子波动力学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他很快就发现当时物理学的进展主要是对上个时代科学发现的延续,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延伸到了生命科学,用物理学理论去探索生命现象,建立了基因分子“非周期性晶体”模型,为后来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当前像电子信息+、互联网+、人工智能+、生命医学+等等日新月异、风口不断,川大更有着良好的文理工医多学科的生态和土壤,希望大家在对自身研究领域进行深入探索的同时,尽可能地超越学科边界,向其他学科尤其是相邻学科学习借鉴,开拓研究视野、形成多元思维,努力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更多的关联、交叉和贯通。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白洋 图据川大 编辑 宋和霄 校对 王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上 - 考研网上辅导班有用吗 > ...李言荣寄语研究生跳出旧有框框、打破惯性思维科学物理学_网易...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