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上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考研参考书及备考攻略...(2024年中国人口多少亿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原标题: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考研参考书及备考攻略

1、学院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1939年由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合并成立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是中国新文艺孕育和发展的摇篮。1959年创办文学理论研究班。1960年成立语言文学系。1961年成立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1978年语言文学系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成立。
文学院学科体系较为完备,涵盖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设7个二级学科(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以及2个经教育部批准的自设二级学科:古典学、创造性写作。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文艺学、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2、招生目录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1不区分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6中国文学基础
811汉语言基础
学制:3年
备注:(1)本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3、参考书目
626中国文学基础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程光炜:《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第三版),2015年。
曾艳兵:《20世纪外国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杨慧林:《西方文论概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811汉语言基础
殷国光,赵彤:《古代汉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2018年。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胡明扬、沈阳、贺阳:《语言学概论》, 语文出版社, 2000年。
备注:以上参考书目源于学长学姐推荐,仅供参考。
4、近几年复试分数线
2023年:60、60、90、90、365
2022年:60、60、90、90、367
2021年:55、55、85、85、345
2020年:60、60、90、90、365
备注:
2023年:统考拟招生3人。
2022年:统考拟招生7人,一志愿进复试3人。(最高分380,最低分370)
2023复试细则
2023年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采取线下复试方式开展,具体复试内容包括:
1.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满分250分);
2.外语面试(含口语和听力,满分100分):听力考试和口试由精通外语的教师负责,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口试题目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各人表现给予成绩;
3.笔试(含专业综合课笔试和外语笔试,满分150分):专业综合课笔试满分为100分,外语笔试满分为50分,考试总时长2小时;
4.同等学力加试:同等学力考生在复试中须加试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单科满分为100分(加试时间、地点等信息报道时通知)。
加权总成绩=(初试成绩/初试满分)x初试成绩权重x100+(复试成绩/复试满分)x复试成绩权重x100
复试结束后,我院将汇总考生各科目复试成绩,并按照学校规定在我院网站公示,请考生关注我院通知公告。
5、备考指导
专业课一是626中国文学基础。这门科目考察范围极广,不仅考验你的文学知识基础,同样也能检测你的知识转化能力。
首先谈谈我的备考过程。6月到8月,我的重点在于阅读参考书和补充笔记。在这三个月内,我在前人笔记底本的基础上结合课本,形成了自己的笔记。完成这项工作之后,我给每本笔记都做了纸质版思维导图,并把近二十年的真题标在相应的思维导图上。由此可以在每次翻阅笔记的时候了解考点分布。9月开始,我就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背诵,从现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开始,再到外国文学和西方文论,最后到古代文学史,背完一轮笔记已经到了十一月底。这一点是教训。因为我认为自己是二战,所以高估了自己的效率和记忆能力,加上我的笔记比较详细,因此背诵起来非常麻烦。
一轮结束之后,我发现脑子里还是空空如也,当时非常绝

望。没有办法,我只能迅速投入到二轮背诵当中,尽可能抓重点加深记忆。等到考前,基本上文学基础每份笔记都背了两遍,西方文论和外国文学史只背了一遍,因此考专业课前一天晚上我简单浏览了一下这两门科目相关笔记的思维导图和真题分布,就上考场了。由此能给大家的建议是,专业课背诵务必最晚要在八月开始,不然后面你会越来越绝望的。
其次是真题使用。文学基础的题型也在不断变化,直到最近三年才稳定了下来,具体分为:名词解释*4(40分)、简答题*4(60分)、论述题*2(50分)。如果说21-22这两年626考察的知识比较基础,那么今年考察的题目明显比较灵活,尤其是现当代和外国文学的部分,不仅考察你的知识记忆,更考察你把知识点输出为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我认为真题不一定要做,因为非常浪费时间,背诵已经给人很大压力了,就不要强迫症似的妄想做完每年真题了。我的建议是,浏览一遍,大概知道思路就行,尤其是简答题和论述题,如果是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你应当学会适度拓展。如果确实要做真题,可以在考前模拟一两套,试试看能不能写完,规划好每道题的作答时间。另外,答题的时候注意文学类答题技巧,这里不做推荐,b站和公众号到处都有类似的答题思路帖子介绍。
专业课二是811汉语言基础。相比626中国文学基础而言,这门科目备考相对比较轻松。从参考书就可以看出,数量很少。纵览最近三年的复试名单,可以发现复试入围者这门课的成绩普遍在125以上。
首先依然是我的备考过程。由于我报考的专业是语言类的,因此,这门课的备考于我而言相对比较轻松。虽然我学不懂古代汉语,但我对语言学和现代汉语非常感兴趣,因此整体上准备得比较开心。在这门科目的备考过程中,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这两门课我没用任何人的笔记,全靠圣才的电子书和自己对真题的把握形成了一套系统性比较强的笔记。8月-9月,我读完了相关的参考书并形成了自己的笔记。从11月开始,我投入到语言学的背诵当中。期间,我背完了自己整理的语言学和现代汉语的笔记,还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的笔记。
11月底,我开始背诵古代文学通论,并整理真题中出现过的六书分析。12月,我又把语言学、古代汉语通论、古代汉语文选过了一遍。考前一天,我又飞速过了一遍语言学笔记。就语言学的复习进度来看,我自认为自己的进度条是正常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语言学备考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非常友好同时热爱语言学的研友。我们一起讨论名词化、兼类、兼语句、歧义句等重要的语法现象,并查阅了一些论文,最终实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其次是真题使用。这门科目的考试题型也在不断变化,前两年固定题型为:名词解释*4(20分)、简答题*2(20分)、论述题*4(60分)、古代汉语*1(50分)。但今年取消了名词解释,题型为:简答题*3(30分)、材料分析*3(60分)、古代汉语*1(60分)。前几年试卷难点在于古代汉语,因为句读和翻译都很长,六书分析也变幻难测。但今年古代汉语成了送分题,语言学部分则成了变数最大的部分。
一是取消了名词解释,开头就是简答题,不懵才怪呢;二是语言学除了主谓谓语句是课本知识点之外,其他都是语言材料分析题,并且不会给定角度,需要你自己从已有的知识中提取符合材料的东西,然后对材料进行详细地分析。这就要求你不能背死书,因为不会再考察大篇幅的知识点默写了,而是要考察你的知识应用能力。所以,这门课真题的使用方法上,我的建议是,首先搞清楚真题分布,然后以题型为中心进行复习。整体上无非就是两个部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只不过现代汉语应当和语言学纲要结合起来复习,效果相应会更好一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上 - 考研网上辅导班有用吗 >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考研参考书及备考攻略...(2024年中国人口多少亿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