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上

浙江大学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案例(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旨在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本文整理汇总了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类,4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供各高校老师学习、交流和借鉴。

课程思政示范课《工程伦理》
du xing education
《工程伦理》是研究工程实践伦理性质的学科。课程介绍工程实践的伦理属性、工程职业规范、工程的社会治理和“一带一路”跨文化工程规范。课程目标是提升工程创新能力和工程决策能力,培养跨文化协同工作的能力。
教学安排
模块化设计
1.概念与方法模块
主要介绍工程伦理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为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2.职业实践模块
主要内容聚焦于工程职业实践规范,包括工程责任、可持续发展、职业美德等。
3.社会治理模块
主要内容涵盖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伦理问题,包括大数据商业创新、邻避效应、人工智能伦理、跨文化工程问题等。
4.可拓展性与应用性
各工程专业领域均有独特的职业实践规范与伦理问题,团队内任课教师针对性地选择与自身专业领域相关的问题进行拓展性教学。
教学案例
案例一:
守正创新——青蒿素的发明
学生提前观看青蒿素发明过程的视频资料以及相关新闻报道,较为全面地了解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青蒿素研发的历史背景,为课上的深入讨论与思考做好知识储备、情境准备和心理准备。
课上,让学生分享观后感,并引出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广泛听取学生观点后,教师从工程的社会性、工程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和工程精神的角度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和深入,融入知识点的讲解。
学生通过本次案例学习,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创新盲目崇拜症”的观点,能够从社会的角度理解工程实践性,能够深入理解工程的本质、特性和宗旨,增强了学生的守正创新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了基于文化自信的守正创新理念。
案例二: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北斗精神案例,意在说明工程的社会价值、制造业强国战略,加深学生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知。
本案例教学秉持学思结合的原则,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化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通过本次案例学习,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观点,让学生能够从社会的角度理解工程的实践性,增强了学生的工程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项目特色
立体化建设课程思政体系结构
(课程思政的三种实现途径)
特色1
首先,立足课程思政“塑造”课程内容体系。立足于知识、能力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理念,设计课程内容的整体结构。
其次,与案例相结合的课程思政知识点设计。结合国标、行标、企标、地标的现实案例,探讨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的社会价值。
第三,立足于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做工程伦理”的教学实践设计。知识性内容采取的是线上学的策略,实践性内容采取的是线下做的策略。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转变为引导者、陪伴者和激励者;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行动者、体验者和挑战者。
课程思政案例立体化建设
特色2
纸质版《工程伦理课程思政案例》正在撰写之中,即将正式出版。目前已完成11个文字版案例,预计完成51个文字版案例;6个课程思政视频案例正在进行分镜头撰写,其中1个即将进入录制过程。
课程思政视频案例录制
建设成果
▲2019年11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在河海大学举办第1期工程伦理案例研发与教学研修班,项目负责人丛杭青做了“工程伦理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专题报告。
▲2019年12月,新时代工程伦理“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
▲2019年12月,工程伦理被评选为2019年省优秀研究生课程。
▲2020年3月28日,浙江大学工程伦理研究中心举办了全国第1期工程伦理课程思政视频研讨会,项目负责人并做了工程伦理课程思政总体框架设计的专题报告,全国近200位教师参加了视频研讨会。
▲2020年1月,课程思政案例“杭州临平净水厂化解‘邻避效应’对策研究”获得教育部学位中心视频案例立项。
▲2020年7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了第3期高等院校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研修班,项目负责人做了“立足课程思政的工程伦理课程模块化体系建设”的专题报告。
▲2020年11月,典型课程思政案例“杭州临平净水厂化解‘邻避效应’对策”的ar(扩展现实)眼镜项目,经学校招投标,已由中标单位制作完成,验收合格后将于2021年春季投入教学实践,每年受益学生数(含本科生)约5000人。
▲2020年12月,工程伦理(双语)慕课建设完成,正在学在浙大建设课程。
▲2020年12月,工程伦理入选2020年浙江大学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工程伦理课程思政视频研讨会

课程思政示范课《基础英汉笔译》
du xing education
《基础英汉笔译》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必修课。课程通过大量鲜活生动的文字素材的翻译训练,培养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笔译人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及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和提高中国软实力服务。
教学安排
模块化设计,点面结合,翻译实践与理论结合。
八大模块
浙江大学纪念建校120周年宣传片解说词翻译;
浙江大学学术年报翻译;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材料翻译;
g20宣传资料:印象杭州翻译;
浙江省博物馆展陈翻译;
习近平重要讲话关键词翻译;
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展陈翻译;
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浙商抗疫》纪录片字幕翻译。
教学案例
案例一:
浙江大学纪念建校120周年宣传片解说词翻译
《浙江大学纪念建校120周年宣传片解说词》作为基础英汉笔译第一部分的内容,面向刚入浙大翻译专业的研究生,进行启蒙教育和思政浸润。它包含了浙江大学的光荣历史、浙江大学在120年的历史中所传递的朝气蓬勃的创新精神。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透过学校发展历史,对求是精神的核心要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塑造学生爱校爱国、求是图强的精神面貌。
课程设计方案主要围绕两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首先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课程试图通过翻译,让学生明白不仅要学思悟践,更要格局宽广的人生道理。其次是视频字幕的翻译问题。译者一方面必须认真考虑译语和原语在文化上的差异,同时要考虑译文是否能被最大范围的目标语观众所认可和接受。
课程实施过程首先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了解浙大的历史、校训、核心价值观和精神等。其次,采用学生讨论法,讨论文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尝试解释其现代汉语的意思,并翻译成英语。然后,对学生翻译的内容进行点评,讨论是否能在传达中文含义的同时,也能让西方读者理解词汇的中文含义。最后,主讲教师提出参考译文,供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浙大独特的传统、精神、文化认同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自信、增进团结、认同中华文化。
课程教学效果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学生对于中西文化差异和汉英语言转换和翻译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浙江大学的光辉历史、求是精神,对于翻译,对于译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案例二: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材料翻译
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本节课旨在通过对良渚申遗材料的阅读和翻译,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就在我们脚下的土地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增加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立志于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该课程的设计方案主要围绕两个教学重难点展开。首先是考古科技词汇的翻译问题。课程旨在通过文献阅读、考古现场图片解析、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知识储备、语际转换、查找文献资料、科技词典的重要性。其次是展陈文本的翻译问题。课程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把握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之间的平衡,灵活使用多种翻译方法,注重译文和原文之间文化功能的对等,旨在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增进目标语观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实现良渚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正向对外宣传和传播。
该课程的实施过程分为几步。首先指导学生查找相关文献,进行相关实地考察,引导学生对良渚的历史和重要性有一定的了解。其次,采用讨论法,让学生讨论文中出现的考古科技词汇,尝试解释这些科技词汇的正确含义,并在英汉两种语言差别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文化、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得出初步的译文。然后,对学生翻译的内容进行点评,讨论是否能够在传达考古科技词汇含义的同时,让目标语读者理解词汇意义,在脑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感。最后,主讲教师给出参考译文,供学生讨论,并总结良渚在延续历史文脉、体现生态文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创新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内涵和路径。
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考古科技词汇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增强对文化遗产多样性、完整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内涵的理解和掌握,自觉做文化历史遗产的宣传者和传承者。
项目特色
教育目标立意高远、培育自信。
特色1
本课程是通过翻译内容的点面结合,翻译策略的讲解操练,翻译外延的不断扩大,以培养热爱祖国,有文化自信;外语基础扎实,笔译水平过硬;具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翻译人才为目标。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与提高学生的翻译素养进行了结合,做到学生培养的“润物细无声”。
课程内容扎根中国、服务世界。
特色2
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笔译和口译的翻译实践和教学活动,选取第一手鲜活的教学资料,扎根于中国的语境,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站在国际舞台上,让世界看到中国,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爱上中国。这些鲜活生动的翻译素材和教学案例,成为吸引学生的利器,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课程形式多样互动、特色凸显。
特色3
通过紧密结合平时在文博系统、中国传统绘画、高校校史馆、高层会议等各类材料的英译中所积累的大量第一手翻译实践素材和课堂教学,逐步形成了“讲解生动,深入浅出,训练有力,实践教学突出”的教学特色,使得学生课堂互动热烈,课后参与积极,学生从“喜欢学翻译课”兴趣培养入手,逐步到“会学着尝试实践如何翻译”,再最后到“学会该如何翻译”,助力中国走向文化强国。
建设成果
1. 论文成果
1. 徐雪英,张菁. 从金庸《射雕英雄传》英译看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j],《浙江学刊》,2020年3月,第3期。
2. 徐雪英,李媛. 综合性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北华学报》,2020年8月,2020年第四期。
2. 专著与译著成果
1. 徐雪英著. 《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严复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11月。
2. 茹玉骢,徐雪英译.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均衡和资本主义停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
3. 徐雪英,周星辰,刘榴,李茜译.《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
3. 课题成果
1.科研课题主持国家高端智库重点研究课题: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适应国家对外工作需要的高层次翻译人才研究,2020年。
2.教学课题主持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综合性大学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20年1月(编号:jg20190019)。
4. 相关荣誉
1.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国家高端智库)特聘研究员。
2.杭州市政府规范公共外语标识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5. 人才培养
1. 指导学生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期刊的翻译实践和实习项目。其中,赵柏锜、刘池恬和赵瑞编译“国际志愿者日|善良的力量”,分享志愿者的价值观并推动全世界的志愿工作。莫菲菲、焦镜亦编译“众志成城—纪念联合国日”,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宣传联合国的价值和作用。
2.指导学生完成会议论文,并在同济大学主办的首届全球语言治理论坛中宣读论文。
3.指导学生参加环球网编译平台和新华社浙江分社实习项目,指导学生进行多本书籍翻译。
4.指导学生参加2020年中华笔译大赛,浙江大学获得全国高校最佳组织奖,赵瑞获得英汉互译(通用组)全国二等奖。
6. 学生评价
莫菲菲: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倡议背景下,翻译人才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外语人才,而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时代内涵,即需要立足本国文化,树立中国立场和文化自信,又要具备国际视野,培养国际胜任力。研究生《基础英汉笔译》课程的教学实践正遵循了这一逻辑,通过浙江大学宣传视频字幕、浙江大学年度学术建设概况、《人文杭州》、《印象杭州》、《发现良渚古城》等材料翻译,该课程将一系列凸显地方文化底蕴、彰显强大主体自信的文本引入课堂,在润物细无声之中涵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翻译人才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责任与情怀,无疑是思政建设融入外语课堂的生动范例。
贾青倩:通过跟随老师上课修改译文,了解翻译课堂中的点滴思政元素,以及做小组作业的合作精神的培养,感受到了授课不仅仅是教知识,而是老师人格魅力的熏陶。在翻译历史上,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给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共产主义,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带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翻译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徐老师的翻译课,通过贯穿在课堂中的点滴思政元素,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一扇向外讲述中国故事、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门,一扇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门,通往一个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

课程思政示范课《矿物学岩石学进展》
du xing education
《矿物学岩石学进展》是一门地球科学学院硕博通用的专业学位课程。课程主要介绍水与大火成岩的形成、地球深部水的存在形式与分布特征、地幔氧逸度以及地球氧逸度演化、岩石圈动力学、岩石的变形等矿物学岩石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矿物学、岩石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掌握并利用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法解决实际地质问题。
教学安排
内容丰富,前沿知识涵盖面广
1.关键金属成矿矿物学研究
关键金属的矿物学研究
新矿物的发现
2.花岗岩岩相学与成因
花岗岩的地质和岩相学
花岗岩的成因
3.氧逸度的测量方法与大氧化事件
氧逸度的概念与表达、氧逸度体系、地幔矿物岩石氧逸度的测量方法
地幔氧逸度的变化、大氧化事件等
4.高温高压实验研究方法与进展
高温高压实验设备的原理和特点、高温高压实验测量方法和研究进展
地球深部探测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方法与进展
5.光谱学基本原理与应用
光谱学基本原理及其发展历史
高温高压光谱学及其在地球深部物质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6.深部岩石圈含水性与浅部地质过程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以及地幔柱理论
岩石的脆性和塑性变形
7.晶体化学基础理论与应用
矿物晶体化学进展、矿物成分标型、晶体结构标型、成因解析实例
epma chime dating、测试数据质量控制、独居石u-th-pb系统化学等时线方法、计算过程优化与应用实例
8.名义上无水矿物研究进展
名义上无水矿物概念、名义上无水矿物中结构水的发现
名义上无水矿物中结构水研究从矿物学走向地球动力学的过程
教学案例
案例一:涉及关键金属的国家战略
关键矿产资源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新兴战略产业和国防军工等行业重要的金属原材料,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用途。未来国际科技竞争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对关键矿产资源的博弈。
课上先介绍关键金属的由来和研究意义,进而分析关键金属在资源、能源、环境三大领域地位以及当前国际形势,突出关键金属的“国家战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讲述老一辈何作霖、丁道衡的稀土矿产发现之路。之后,与学生讨论我们自身与战略关键金属的关系。
讲授这些关键金属矿物时融入了国家的战略,让学生明白矿物的有用性,不再是大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价值。另外,让学生了解关键战略金属的国家统筹规划,突出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以及国家顶层设计在科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二:名义上无水矿物的发现
目前,名义上无水矿物(nams)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大陆深俯冲形成的超高压变质岩中的主要构成矿物是一些"名义上无水矿物",它们中的微量/少量结构水不仅是将地表水携带至地球深部的有效载体,而且可能是早期退变质流体的重要来源。nams的发现是当代地球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对nams中的水含量及其分布特性的研究是地球科学领域新的热点。
课上,首先介绍 nams的定义,引出问题“为什么nams的化学成分分析总是有h2o?”,然后介绍相关文献,再到实际测定,利用红外光谱进行测定名义上无水矿物中水的含量。引导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既需要怀疑精神,更需要实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加强学生对国际学术界关注的nams相关热点的了解。
最后,反思“我们为什么没有在nams研究方面领跑?”在技术上、知识基础上、思维方式上给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拓宽研究视野,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
项目特色
从课程专业知识点中找到思政点并且巧妙自然融合
特色1
通过介绍高温高压设备与高压技术的发展历史,再结合我国高压科学现状,引出我国在实验设备研制、材料科学发展等目前面临的“卡脖子”的技术瓶颈,激发同学们为“中国制造2050”战略而学习的爱国情怀。
涵盖尽可能多的前沿领域,内容丰富
特色2
课程内容系统全面,尽可能多地介绍了前沿研究领域。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矿物学、岩石学以及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懂得如何利用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法去思考科学问题。
学生评价
学生a:很幸运这学期修了《矿物学岩石学进展》这门课,收获很大。学院岩矿课题组的老师们精心备课,思维开阔。课程内容系统深入,紧靠前沿,几乎涵盖了目前矿物学岩石学研究前沿的各个领域,可以让这个领域的学习者较快地了解矿物学岩石学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
学生b:老师们在课程中穿插融入了思政内容,涵盖了爱国主义、青年学生使命担当、科学史和科学思想、科研思维和研究方法等内容,这种融入不是机械的、生搬硬套的,而是自然地融入了课程本身的某一部分。如讲解高温高压实验时,张宝华老师介绍了目前国产仪器设备发展的短板;讲解名义无水矿物应用时,夏群科老师讲解了该领域的发展史和科学启示。

课程思政示范课《高等土力学》
du xing education
《高等土力学》课程是土木、水利、交通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重要学位课程。该课程以本科阶段土力学知识为起点,以更广的视角、更深的层次对土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进行研究和阐述,为学生学习和解决更复杂的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问题提供更为深入宽广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土的结构、分类及基本力学性质,土的渗透性和渗流,土的压缩和固结,土的变形强度理论和本构关系等。
教学安排
注重基础性和系统性,既注意与本科
阶段的衔接,又兼顾学科的最新发展
1. 绪论:
岩土工程学科特点;土力学学科发展历史;
岩土工程实践发展;理论与工程的检验;
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2. 土的结构与分类:
土的形成、组成,土骨架,土中水,无粘性土的密实度,粘性土的稠度,土的分类,有效应力原理,粘性土的灵敏度和触变性,非饱和土的压实原理
3. 土的渗透性和渗流:
饱和土的渗透性;饱和土的渗流计算
4. 固结理论:
一维固结;太沙基二、
三维固结理论;biot固结理论
5. 沉降分析:
地基中的应力;土的压缩性;
沉降组成分析;沉降计算方法
6. 抗剪强度: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抗剪强度测定方法;无粘性土抗剪强度;粘性土抗剪强度;土的强度理论
7. 土体力学特性和修正剑桥模型:
粘性土的力学行为;弹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
修正剑桥模型的运作原理
教学案例
案例一:岩土工程领域国内外发展历史和现状
我国岩土工程学科起步较晚,但经过几代人共同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如基于深大基坑工程、复杂隧道工程、大型地基处理等的理论研究成果,建设了一大批超级工程。但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在关键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差距,需要年轻一代持续不断的努力。基于岩土工程领域国际和国内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结合代表性人物的科研和工作经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追求真理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探索创新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首先介绍土力学在国际和国内发展的历史,让学生们看到我国在本学科发展中与国际上的差距,激发同学们勇于追赶国际前沿、奋发向上的斗志。然后介绍土力学学科的创始人太沙基的成长经历。太沙基之所以能有非凡的业绩,是由于他具有很多非凡的特点。
再由龚晓南院士结合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给同学们讲述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引导同学们要勤奋好学,并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业精于勤成于思,要坚持唯物主义,不能随波逐流。
最后,结合我国近年来岩土工程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鼓励大家努力奋斗,学习老一辈岩土工作者的优良品质,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坚持职业操守、具备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

案例二:现场测试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土是固、液、气三相组成的非均质材料,其工程性质复杂、影响因素多,再加上相应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也很繁杂,力学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导致理论计算结果与工程实践往往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岩土工程中常常需要通过现场实测来积累工程经验,进而利用经验系数等来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修正,而经验系数的获取往往要基于地区多年测试资料以及经验积累,由此可见,现场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对岩土工程来说至关重要。随着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分析方法在岩土工程中的推广应用,越来越依赖于现场观测大数据的积累,因此保证现场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已成为当前岩土工程领域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但当前仍有部分现场测试人员,为了节约人力成本或满足某种特殊需要,随意编造或篡改数据,造成现场一手数据的失真,给工程经验积累带来了严重的误导,有些情况甚至导致严重的工程事故。因此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规范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建立起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敬业守信的职业担当精神,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坚持职业操守、具备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介绍土体沉降计算的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让同学们意识到计算过程中存在诸多假设,与工程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但是经过修正后的最终计算结果与工程实测较为接近。通过这个教学过程,让同学们认识到沉降计算经验修正系数的重要性。再结合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对学生做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不能为了某些个人利益去做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最终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然后再结合具体案例,给学生展示虚假测试数据所带来的危害。最后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项目特色
课程教学团队结构合理、实力雄厚
特色1
教学团队中既有从教近40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晓南教授,又有年富力强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斌副院长,还有专职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具有丰富党务和行政工作经验的刘峥嵘书记。课程负责人胡安峰教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目标深度融合
特色2
利用超级工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理性看待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树立为国为民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和信心;利用本领域奠基性人物的科研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理想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剖析理论计算和工程实践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塑造敬业务实、团队协作精神;利用经典工程事故分析,认清肩负责任,教育学生要坚持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强化法律和规则意识。
教学内容系统全面,立足基础面向前沿
特色3
本课程以本科阶段土力学知识为起点,以更广的视角、更深的层次对土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进行全面研究和阐述,为学生解决更复杂的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问题提供更为深入宽广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同时,将本领域最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时融入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素养。

建设成果

学生评价
学生a:老师对待课程严谨认真的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上完本课程之后我的最深感触就是“工匠精神”。凡事都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随意篡改数据,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我觉得这些“立德树人”知识的传授比专业知识更加重要,感谢胡老师一个秋学期的陪伴。
学生b:胡老师上课一直在强调“求是学子”这一个概念与其分量,我也在老师的熏陶中渐渐地懂得了一代代浙大人薪火相传的深刻精神。“面对很多利益复杂的问题,绝不可以造假”,“作为一名浙大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要有责任心的,不可以随便编个数据就用于工程”等诸多深刻的话语我现在仍记忆犹新,胡老师您以岩土前辈与浙大前辈的身份给予我们的深刻教导,是我们未来科研乃至生活工作中的重要路标。
说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联系邮箱:296272384@qq.com
end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高校教师发展工作室”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高校教师发展工作室”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1
推荐阅读——课程思政相关
01
吴岩司长11.24最新报告 |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02
西建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集(多学科)
03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系列讲座(全9期)
04
清华大学丨99门课程思政实践案例分享
05
常见的专业大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点!
06
中南大学16个课程思政案例分享
07
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名师大讲堂
08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及方法
09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汇总分享(高校20+,案例100+)!
10
一个工科教师课程思政的做法及体会
2
推荐阅读——教师教学相关
01
经验分享 | 德鲁克:什么是真正的老师?
02
第三、第四、第五届青教赛优秀作品合集!(收藏这一篇就够了)
03
资源分享 | 第三届陕西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教师参赛视频
04
能够上出真正金课的教师,必定是真正的学者
05
走出金课的认识误区!
06
未来教师的五种定位
07
大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08
生活不易——致敬高校女教师
09
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不只是“专业”,而是其全部的人格
10
教师不静下来,怎么反思、怎么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上 - 考研网上辅导班有用吗 > 浙江大学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案例(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