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上

2013河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原始社会_马穆鲁克...(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原标题:2013河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3河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农村公社

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形成的、以地域性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二重性,即同时存在私有制和公社所有制为特征的社会组织。狭义专指具有这一特征的农业公社;广义还包括具有这一特征的游牧公社和游猎公社。又称农民公社、毗邻公社、地域公社、农民村社,简称村社。世界各地普遍经历了农村公社发展阶段。

2.重商主义

15至18世纪西欧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和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经济学说。亚当?斯密称之为“商业的或重商的体系”,故名。中心内容是:货币拥有量是国家贫富的标志,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是积累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国家采取鼓励制成品出口、颁布航海法令、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给予贸易公司以垄断特权等方法直接干预经济。早期重商主义持货币差额论,主张禁止硬币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晚期重商主义持贸易差额论,主张发展制造业,扩大外贸出超,以获得大量货币输入。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错误地认为利润来自流通过程,但其对商业保护主义政策在当时曾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重商主义逐渐废弃。

3.丰臣秀吉

16世纪末统一日本的军事家、政治家。出生于尾张国爱知郡,原名木下藤吉郎。后投奔织田信长,取得武士称号。1582年织田信长死后,秀吉拥立其幼孙,举起忠于信长的旗号,同时剪灭群雄,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日本史称从本年起到秀吉病死这段时期为“桃山时代”。1593年,他统一包括北海道在内的整个日本。 1592年与1596年先后两次入侵朝鲜,均遭失败。

4.古兰经

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社会政策都反映其中。共114章,6236节,记载了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所颁布的经文。其中内容包括: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同阿拉伯半岛的多神教和犹太教进行斗争的记述;以信仰一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信条;针对阿拉伯社会情况所提出的宗教制度和社会主张;为了传教需要而引用的一些流行于阿拉伯社会的故事和传说。因此,它不仅是宗教经典,而且是政治文献,是阿拉伯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既是伊斯兰教精神的神圣源泉,也是阿拉伯社会是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体制的理论基石。

5.马恩河战役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占领。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在这个战役中,法国军方使用了大约600辆出租车来运送6000名法军后备军到前线。双方共投入超过2百万名士兵参与这次战役,英法联军有大约263000名军人阵亡,而德军有250000士兵伤亡。

6.马木留克(马穆鲁克)

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形成的一个独特的军事贵族集团。马穆鲁克是中世纪服务于阿拉伯哈里发的奴隶兵,主要效命于埃及的阿尤布王朝。后来,随着哈里发的势微和阿尤布王朝的解体,他们逐渐成为强大的军事统治集团,并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统治埃及达三百年之久(1250年—1517年)。马穆鲁克的前身,古拉姆卫队,源自阿拔斯中期的政治斗争。十一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对阿拉伯地区造成了重大的影响,马穆鲁克在萨拉丁的指挥下作为一个独立的军事集团出现在了阿拉伯的政治舞台上。并且因为战功卓著,这些奴隶出身的将领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延续了三百多年。奥斯曼帝国时期,马穆鲁克建立的埃及马穆鲁克王朝长期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敌,直到1517年被土耳其苏丹塞利姆一世击败。

7.阿波罗计划

阿波罗计划,又称阿波罗工程,是美国从1961年到1972年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和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阿波罗计划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约占当年美国gdp的0.57%,约占当年美国全部科技研究开发经费的20%。提供了惊人的就业长期增长。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其科技成果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人类至今受益。

8.英布战争

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战争之一。布尔人是荷兰在南非移民后裔,十九世纪在南非建立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国,其金矿和铁矿对英国资本主义大公司的利益关系重大。为此,英国发动战争,企图吞并这个国家。1899年秋天,战争开始,初期布尔人取得多次胜利。1900年六月最终战败,两地被宣布并入不列颠帝国。但布尔人展开游击战争继续抵抗。1902年最后投降,5月31日签订和约,根据和约,布尔人变为英国的臣民。1910年,两地并入英联邦的南非自治领,英国殖民当局和布尔人上层分子联合统治,形成现代南非白人种族统治的基础。

9.不结盟运动

1961年9月成立的国际组织。20世纪50年代后期,铁托、尼赫鲁等提倡不结盟主义。1961年6月在开罗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会上提出参加会议的国家的条件是:实行独立政策,支援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大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同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同年9月,第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坚持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10.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1年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达成尚协议。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通过包括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正式签署,确定了在2000年前实现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战略目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经各成员国的议会投票和公民公决后完成批准程序,于1993年11月正式生效。欧洲联盟的建立标志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简答题

1.地理大发现的动因及条件

(1)经济动因。

第一,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中世纪晚期欧洲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欧洲人特别要求进行空间扩张,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可以为空间扩张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二,传统商路垄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后垄断了东西方传统的贸易商路,欧洲商人渴望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

第三,“寻金热”的出现。16世纪初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达,货币作为普遍的交换手段渐趋成为财富的象征,加之《马可?波罗行记》对中国的描述,使得欧洲各国的君主、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都渴望到东方攫取黄金。

(2)政治动因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强化,各国封建君主积极支持海外扩张。

(3)其次是宗教动因。

传播基督教福音,宣扬自己文化的普世价值,是促成欧洲人完成地理大发现的精神动因。

(4)再次是思想文化动因。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理念所蕴含的为创造现实幸福而努力奋斗、发挥人的潜能的精神,也为航海探险事业提供了思想支撑。

(5)此外,航海技术的改进、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专制政府的支持以及葡萄牙、西班牙的地缘优势等,也使地理大发现的发生具有了客观的、有利的条件。

2.试述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在运动中,甘地倡导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机关、法庭、学校以及采取总罢业、抵制英货、抗税等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重要的有四次。

(一)运动经过。1919年4月13日,印度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会议通过甘地制定的不合作运动纲领。主要内容:抵制立法机关、法庭、学校;鼓励家庭手工纺织,抵制英货;抵制国家职务,拒绝或放弃政府赠给的头衔和名誉。主要原则是非暴力。同年12月,国大党作出开展不合作运动的决议。1922年2月,乔里乔拉村事件后,国大党作出《巴多利决议》,停止第一次不合作运动。1930年3月,甘地发动食盐长征,掀起了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中心的第二次不合作运动。1931年3月,《甘地-欧文协定》签订,国大党同意停止不合作运动,标志着第二次不合作运动结束。

(二)意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它一方面用“不合作”形式动员人民群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使反英斗争具有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另一方面,又以“非暴力”原则阻止人民群众用暴力推翻现行社会制度,阻碍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反映了甘地所代表的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3.简述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阿拉伯

国家方面称六月战争,亦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发生在1967年6月初,是“先发制人”战争的一个典范。它发生在以色列国和毗邻的埃及、叙利亚及约旦等阿拉伯国家之间。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联军被以色列彻底打败。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阵亡900人,伤4500人,3个阿拉伯国家阵亡2万人,伤4万人,被俘6500人。以军损失战机26架、坦克60辆,却击毁了对方400多架飞机、500多辆坦克,以色列占领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数十万阿拉伯平民逃离家园沦为难民,成为中东局势至今仍不可收拾的根源,至今无法和平。1967年的六日战争是中东战争中最具历史意义的转折点之一,也是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有压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

4. 简述欧共体一体化的进程。

(一)欧共体的建立。(1)舒曼计划与欧洲煤钢联营。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又称“欧洲煤钢联营”)的计划(即“舒曼计划”)。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协定》。1952年7月25日,条约生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宣告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促进了法德和解,为实现西欧联合奠定了基础。(2)罗马条约。1957年3月25日,六国政府首脑和外长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该条约的宗旨是创建共同的经济区,在各经济部门间逐步实现共同政策,为合理利用先进技术制定地区性竞争规则;内容涉及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运输和贸易政策及商品、劳务、资金的自由流通等政策。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这样,在西欧就有三个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存。(3)布鲁塞尔条约。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组织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67年7月1日,三个组织的主要机构正式合并,欧共体正式成立。欧共体的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二)欧共体的扩大。1973年1月1日,英国、爱尔兰、丹麦正式成为共同体的新成员国。这是以共同体为主的西欧国家联合趋势的重大发展。接着,1981年1月1 日,希腊正式成为其第10个成员国。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共同体。至此,共同体增至12国,拥有260万平方千米土地和3亿以上的人口。欧共体以经济一体化先行,带动和促进科技、政治的一体化,先后实现了关税同盟(1968年)、共 同农业政策(1968年)、欧洲货币体系(1979年)。1985年6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实施“尤里卡计划”,成立欧洲科技合作体制。1986年欧共体外长会议通过《单一欧洲文件》,决定在1992年12月底以前,建立12个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务、人员和自由流通的统一的内部市场。为此,欧共体提出来的282项法令中的90%都转化为各成员国的法律,这表明欧洲统一大市场艰巨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如期完成。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诞生。

(三)《欧洲联盟条约》与欧盟的成立。欧洲联盟的建立和发展是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通过了包括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了在2000年前实现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战略目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经各成员国的议会投票和公民公决后完成批准程序,于1993年11月正式生效。欧洲联盟的建立标志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三、论述题

1.试述苏俄是怎样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的?

苏俄在建国后不久,陷入了国内反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干涉,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用于革命的需要,苏维埃政权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按国家规定的数量收集粮食和农产品。在城市,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成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严格集中领导。实行国内外贸易的国家垄断、严格的配给制和义务劳动制。

虽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在战争时期取得了成功,但是战争结束后,该政策与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不适应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引起了严重政治经济危机。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提出并通过了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随后又通过了一系列的法令,统称“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归还或出租私人或者合作经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流通上允许自由贸易,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管理体制上给予地方企业自治权。

苏俄开始放弃了通过行政命令手段直接过渡的方式而探索利用经济货币手段过渡的途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苏俄具体情况制定的,通过发挥小生产的作用,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来发展生产,加强工农联盟建设;以经济手段为主,逐步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一种间接过渡的办法,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直接过渡的根本否定。至此,苏俄完成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2.试述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建立的新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从战争后期即开始着手安排;其时间之长主宰世界达半个世纪;范围之广遍及世界各地。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远大于以往的国际格局。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作为这场战争产物的雅尔塔体系有其历史的进步性。它倡导和平民主的原则,在处置战败国使之民主化以及承认被压迫民族独立自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它承认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对战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加强社会主义苏联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都起了好的作用;它倡导建立的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雅尔塔体系消极的一面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无视别国利益,一切问题均由大国控制和安排,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的特征。如讨论波兰重建问题没有波兰代表参加、背着中国同意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以及对德国、日本的处置和对朝鲜军事分界线的划分等,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也给日后世界带来了许多纷争和动荡。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充满着美苏相互妥协斗争、共同主宰世界的因素。所以,雅尔塔体系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二战后,美苏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取得主导地位,分别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美苏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随着美苏力量对比的消长,国际政治秩序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正因为美苏两极格局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之上,因此,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而两极格局的崩溃也就意味道着雅尔塔体系瓦解。

2013河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农村公社

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形成的、以地域性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二重性,即同时存在私有制和公社所有制为特征的社会组织。狭义专指具有这一特征的农业公社;广义还包括具有这一特征的游牧公社和游猎公社。又称农民公社、毗邻公社、地域公社、农民村社,简称村社。世界各地普遍经历了农村公社发展阶段。

2.重商主义

15至18世纪西欧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和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经济学说。亚当?斯密称之为“商业的或重商的体系”,故名。中心内容是:货币拥有量是国家贫富的标志,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是积累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国家采取鼓励制成品出口、颁布航海法令、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给予贸易公司以垄断特权等方法直接干预经济。早期重商主义持货币差额论,主张禁止硬币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晚期重商主义持贸易差额论,主张发展制造业,扩大外贸出超,以获得大量货币输入。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错误地认为利润来自流通过程,但其对商业保护主义政策在当时曾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重商主义逐渐废弃。

3.丰臣秀吉

16世纪末统一日本的军事家、政治家。出生于尾张国爱知郡,原名木下藤吉郎。后投奔织田信长,取得武士称号。1582年织田信长死后,秀吉拥立其幼孙,举起忠于信长的旗号,同时剪灭群雄,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日本史称从本年起到秀吉病死这段时期为“桃山时代”。1593年,他统一包括北海道在内的整个日本。 1592年与1596年先后两次入侵朝鲜,均遭失败。

4.古兰经

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社会政策都反映其中。共114章,6236节,记载了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所颁布的经文。其中内容包括: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同阿拉伯半岛的多神教和犹太教进行斗争的记述;以信仰一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信条;针对阿拉伯社会情况所提出的宗教制度和社会主张;为了传教需要而引用的一些流行于阿拉伯社会的故事和传说。因此,它不仅是宗教经典,而且是政治文献,是阿拉伯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既是伊斯兰教精神的神圣源泉,也是阿拉伯社会是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体制的理论基石。

5.马恩河战役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占领。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在这个战役中,法国军方使用了大约600辆出租车来运送6000名法军后备军到前线。双方共投入超过2百万名士兵参与这次战役,英法联军有大约263000名军人阵亡,而德军有250000士兵伤亡。

6.马木留克(马穆鲁克)

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形成的一个独特的军事贵族集团。马穆鲁克是中世纪服务于阿拉伯哈里发的奴隶兵,主要效命于埃及的阿尤布王朝。后来,随着哈里发的势微和阿尤布王朝的解体,他们逐渐成为强大的军事统治集团,并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统治埃及达三百年之久(1250年—1517年)。马穆鲁克的前身,古拉姆卫队,源自阿拔斯中期的政治斗争。十一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对阿拉伯地区造成了重大的影响,马穆鲁克在萨拉丁的指挥下作为一个独立的军事集团出现在了阿拉伯的政治舞台上。并且因为战功卓著,这些奴隶出身的将领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延续了三百多年。奥斯曼帝国时期,马穆鲁克建立的埃及马穆鲁克王朝长期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敌,直到1517年被土耳其苏丹塞利姆一世击败。

7.阿波罗计划

阿波罗计划,又称阿波罗工程,是美国从1961年到1972年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和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阿波罗计划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约占当年美国gdp的0.57%,约占当年美国全部科技研究开发经费的20%。提供了惊人的就业长期增长。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其科技成果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人类至今受益。

8.英布战争

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战争之一。布尔人是荷兰在南非移民后裔,十九世纪在南非建立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国,其金矿和铁矿对英国资本主义大公司的利益关系重大。为此,英国发动战争,企图吞并这个国家。1899年秋天,战争开始,初期布尔人取得多次胜利。1900年六月最终战败,两地被宣布并入不列颠帝国。但布尔人展开游击战争继续抵抗。1902年最后投降,5月31日签订和约,根据和约,布尔人变为英国的臣民。1910年,两地并入英联邦的南非自治领,英国殖民当局和布尔人上层分子联合统治,形成现代南非白人种族统治的基础。

9.不结盟运动

1961年9月成立的国际组织。20世纪50年代后期,铁托、尼赫鲁等提倡不结盟主义。1961年6月在开罗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会上提出参加会议的国家的条件是:实行独立政策,支援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大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同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同年9月,第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坚持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10.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1年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达成尚协议。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通过包括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正式签署,确定了在2000年前实现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战略目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经各成员国的议会投票和公民公决后完成批准程序,于1993年11月正式生效。欧洲联盟的建立标志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简答题

1.地理大发现的动因及条件

(1)经济动因。

第一,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中世纪晚期欧洲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欧洲人特别要求进行空间扩张,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可以为空间扩张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二,传统商路垄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后垄断了东西方传统的贸易商路,欧洲商人渴望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

第三,“寻金热”的出现。16世纪初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达,货币作为普遍的交换手段渐趋成为财富的象征,加之《马可?波罗行记》对中国的描述,使得欧洲各国的君主、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都渴望到东方攫取黄金。

(2)政治动因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强化,各国封建君主积极支持海外扩张。

(3)其次是宗教动因。

传播基督教福音,宣扬自己文化的普世价值,是促成欧洲人完成地理大发现的精神动因。

(4)再次是思想文化动因。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理念所蕴含的为创造现实幸福而努力奋斗、发挥人的潜能的精神,也为航海探险事业提供了思想支撑。

(5)此外,航海技术的改进、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专制政府的支持以及葡萄牙、西班牙的地缘优势等,也使地理大发现的发生具有了客观的、有利的条件。

2.试述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在运动中,甘地倡导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机关、法庭、学校以及采取总罢业、抵制英货、抗税等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重要的有四次。

(一)运动经过。1919年4月13日,印度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会议通过甘地制定的不合作运动纲领。主要内容:抵制立法机关、法庭、学校;鼓励家庭手工纺织,抵制英货;抵制国家职务,拒绝或放弃政府赠给的头衔和名誉。主要原则是非暴力。同年12月,国大党作出开展不合作运动的决议。1922年2月,乔里乔拉村事件后,国大党作出《巴多利决议》,停止第一次不合作运动。1930年3月,甘地发动食盐长征,掀起了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中心的第二次不合作运动。1931年3月,《甘地-欧文协定》签订,国大党同意停止不合作运动,标志着第二次不合作运动结束。

(二)意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它一方面用“不合作”形式动员人民群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使反英斗争具有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另一方面,又以“非暴力”原则阻止人民群众用暴力推翻现行社会制度,阻碍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反映了甘地所代表的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3.简述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阿拉伯国家方面称六月战争,亦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发生在1967年6月初,是“先发制人”战争的一个典范。它发生在以色列国和毗邻的埃及、叙利亚及约旦等阿拉伯国家之间。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联军被以色列彻底打败。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阵亡900人,伤4500人,3个阿拉伯国家阵亡2万人,伤4万人,被俘6500人。以军损失战机26架、坦克60辆,却击毁了对方400多架飞机、500多辆坦克,以色列占领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数十万阿拉伯平民逃离家园沦为难民,成为中东局势至今仍不可收拾的根源,至今无法和平。1967年的六日战争是中东战争中最具历史意义的转折点之一,也是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有压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

4. 简述欧共体一体化的进程。

(一)欧共体的建立。(1)舒曼计划与欧洲煤钢联营。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又称“欧洲煤钢联营”)的计划(即“舒曼计划”)。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协定》。1952年7月25日,条约生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宣告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促进了法德和解,为实现西欧联合奠定了基础。(2)罗马条约。1957年3月25日,六国政府首脑和外长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该条约的宗旨是创建共同的经济区,在各经济部门间逐步实现共同政策,为合理利用先进技术制定地区性竞争规则;内容涉及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运输和贸易政策及商品、劳务、资金的自由流通等政策。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这样,在西欧就有三个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存。(3)布鲁塞尔条约。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组织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67年7月1日,三个组织的主要机构正式合并,欧共体正式成立。欧共体的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二)欧共体的扩大。1973年1月1日,英国、爱尔兰、丹麦正式成为共同体的新成员国。这是以共同体为主的西欧国家联合趋势的重大发展。接着,1981年1月1 日,希腊正式成为其第10个成员国。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共同体。至此,共同体增至12国,拥有260万平方千米土地和3亿以上的人口。欧共体以经济一体化先行,带动和促进科技、政治的一体化,先后实现了关税同盟(1968年)、共 同农业政策(1968年)、欧洲货币体系(1979年)。1985年6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实施“尤里卡计划”,成立欧洲科技合作体制。1986年欧共体外长会议通过《单一欧洲文件》,决定在1992年12月底以前,建立12个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务、人员和自由流通的统一的内部市场。为此,欧共体提出来的282项法令中的90%都转化为各成员国的法律,这表明欧洲统一大市场艰巨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如期完成。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诞生。

(三)《欧洲联盟条约》与欧盟的成立。欧洲联盟的建立和发展是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通过了包括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了在2000年前实现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战略目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经各成员国的议会投票和公民公决后完成批准程序,于1993年11月正式生效。欧洲联盟的建立标志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三、论述题

1.试述苏俄是怎样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的?

苏俄在建国后不久,陷入了国内反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干涉,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用于革命的需要,苏维埃政权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按国家规定的数量收集粮食和农产品。在城市,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成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严格集中领导。实行国内外贸易的国家垄断、严格的配给制和义务劳动制。

虽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在战争时期取得了成功,但是战争结束后,该政策与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不适应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引起了严重政治经济危机。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提出并通过了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随后又通过了一系列的法令,统称“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归还或出租私人或者合作经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流通上允许自由贸易,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管理体制上给予地方企业自治权。

苏俄开始放弃了通过行政命令手段直接过渡的方式而探索利用经济货币手段过渡的途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苏俄具体情况制定的,通过发挥小生产的作用,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来发展生产,加强工农联盟建设;以经济手段为主,逐步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一种间接过渡的办法,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直接过渡的根本否定。至此,苏俄完成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2.试述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建立的新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从战争后期即开始着手安排;其时间之长主宰世界达半个世纪;范围之广遍及世界各地。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远大于以往的国际格局。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作为这场战争产物的雅尔塔体系有其历史的进步性。它倡导和平民主的原则,在处置战败国使之民主化以及承认被压迫民族独立自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它承认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对战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加强社会主义苏联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都起了好的作用;它倡导建立的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雅尔塔体系消极的一面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无视别国利益,一切问题均由大国控制和安排,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的特征。如讨论波兰重建问题没有波兰代表参加、背着中国同意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以及对德国、日本的处置和对朝鲜军事分界线的划分等,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也给日后世界带来了许多纷争和动荡。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充满着美苏相互妥协斗争、共同主宰世界的因素。所以,雅尔塔体系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二战后,美苏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取得主导地位,分别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美苏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随着美苏力量对比的消长,国际政治秩序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正因为美苏两极格局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之上,因此,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而两极格局的崩溃也就意味道着雅尔塔体系瓦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上 - 考研网上辅导班有用吗 > 2013河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原始社会_马穆鲁克...(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