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上

2020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20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2020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希波战争
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波斯以雅典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由,渡海侵入希腊。主要的战斗发生于公元前490年和前480-前479年的两次波斯大军入侵期间,但波斯都遭到失败。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缔结和约。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力共存之势,影响深远。
2.?罗马元老院
古罗马国家的重要权力机构。起源于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掌握宣战媾和、国家安全、征募军队、财政预算、批准立法等内政外交大权,是共和国的核心领导机构和最高行政机构。至共和国后期,独裁者常以控制元老院来强化其统治。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的统治削弱了元老院的权利,渐失其重要性。
3.?反宗教改革运动
罗马天主教改革又称反宗教改革运动,是指在16-17世纪,天主教会为对抗宗教改革运动和新教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局面,巩固罗马教会在欧洲的地位,故又有“对立的宗教改革”之称。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狂热的天主教徒斐迪南二世,逮捕帝国境内的新教徒,导致捷克人将市政厅议员掷出窗外,致使三十年战争爆发,天主教与新教的矛盾充分展现。1648年,新教同盟胜利,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天主教改革运动结束。
4.?三级会议
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
5.?十二月党人起义
俄国贵族革命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19世纪初,俄国农奴制日益衰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12年俄法战争的影响下,俄国进步的青年贵族军官主张废除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这些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贵族革命家,即十二月党人。1825年12月1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去世,十二月党人决定在皇位虚悬之机发动起义,12月26日,3000多名士兵集中到参政院广场。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调集相当起义人数4倍的兵力,起义被残酷镇压,起义者死伤数百人。12月29日,南方协会也发动起义,第二年1月起义被镇压。这次起义在俄国解放运动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武装起义。强烈地震撼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和俄国农奴制度,其革命活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6.?青年土耳其党
1899年土耳其资产阶级成立的革命政党。1899年成立于伊斯坦布尔。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实行宪政,加强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地位。1908-1909年,该政党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并掌握政权。一战中,土耳其加入德奥集团,一战后瓦解。
7.?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建立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结束了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为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下降及美元危机的频繁爆发,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被牙买加体系取代。
8.?麦卡锡主义
1946~1955年风行于美国政治活动和政府当中的担忧共产主义颠覆的恐惧思潮。1950年2月9日,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惠灵市发表了一次演说之后,成为煽动这场反共浪潮的领袖式人物。麦卡锡在演说中声称:美国国务院里有“共产主义分子”。随后,一系列有关共产主义分子在政府中遍布影响的更为戏剧性的断言接踵而来。1954年12月2日,麦卡锡遭到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的谴责,并失去了其在参议院的所有主席职务。此后,麦卡锡主义很快衰落下去。麦卡锡主义是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是美国在外交政策方面所遭受的一连串挫折的产物。
二、简答题
1.?欧洲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
1.王权非血缘纽带,非至上。封君封臣制是欧洲封建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封君封臣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具有的一-种形式。 当时,人与人之间不论在社会生活或私人生活中,个人的联合便成为社会的纽带。这些关系因受等级和不对等的影响,其特点一般都是有权势的人给予自由人保护,自由人则表示竭诚效忠。这种复杂的联系制度取代了已然消失的非个人的国家权力。
2.独特的依附关系。人身依附关系是作为已经不再充分发挥作用的家族连带关系的替代物或补充物而载人史册的。领主与附庸的依附关系是西欧封建制中的核心,就附庸于领主的关系而言,附庸长期处于一种补充亲属的地位,他的权力及义务与血缘亲属相同。附庸关系的这种准家族特性,是封建社会的习惯和法律中几个永久性特点形成的原因。
3.庄园制。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4.主体权利。西欧中世纪及近代早期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自然法向自然权利转变的历史,是客观法向个体权利转变的历史,也是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的历史。这个转变在中世纪至近代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总之,西欧封建制度具有本身的独特性,是欧洲所特有的。
2.?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商业往来扩大了,并开始与美洲有了商业联系。亚洲、非洲、美洲的众多商品,开始或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欧洲的商路和商业中心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趋于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日益繁荣。(2)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便是“价格革命”。美洲的白银大量涌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在历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货币的贬值和物价上涨对西欧国家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地位产生了不同影响,加剧了阶级分化的过程,有力地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上,西欧国家从此超越了亚洲、非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3)开辟新航路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掠夺,对世界各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亚洲、非洲和美洲许多国家从此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西方殖民者掠夺的对象。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殖民掠夺的总先锋。而后起的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挤掉西班牙和葡萄牙,继续在亚洲、非洲、美洲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3.?英国革命的意义
(一)经过。1687年,詹姆斯二世颁布《容忍宣言》,公开宣布废除一切反对非国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法律。在反对恢复天主教问题上走到一起来的各派代表,包 括辉格党和托利党的代表在内,终于在1688年共同作出决定,废黜詹姆斯二世,迎立他新教徒的女儿玛丽和其夫荷兰执政威廉为英国女王和国王。根据同荷兰商定的协议,威廉率军队于1688年11月在英国登陆。12月,詹姆斯二世仓皇出逃法国。1689年2月,威廉即英国王位,是为威廉三世。这就是1688年政变,历史上也称之为“光荣革命”,因为它没有流血而获得成功。1689年3月,也就是威廉即王位后一个月,国会就通过了《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今后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徒,国王要尊重国会的意志,只有得到下院的同意,政府才能够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
(二)历史地位。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换了国王,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这就把近100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为解决这个问题,英国纷争了近一个世纪,期间有大规模的动荡,有战争,有革命;但最后解决问题的却是不流血的手段,这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光荣革命建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高权力从国王一个人手里转交到贵族一批人手里。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的政体,这就是光荣革命的意义。
4.?明治维新的内容和评价
1868年4月,睦仁天皇宣布了新政府的政治纲领《五条誓文》。誓文表现了新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该年9月,定年号为明治,开始实施改革:
(一)改革旧制度。(1)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1871年,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制,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2)改革身份制度与取消武士特权。明治政府废除了公卿之称,改为华族,一般武士改为士族。1872年,正式确定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份制,农、工、商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并宣布“四民平等”,允许居住、迁徙、择业、婚姻等自由。(3)改革土地制度与实施新地税。1872年明令解除幕府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并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接着,明治政府在1873年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按照政府确定的地价每年征收3%的地税和15%的附加税。
(二)学习西方的三大政策。(1)殖产兴业。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作为全面负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 工厂,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11月又成立内务省,与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2)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明治政府建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文件《学制》,建立了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改历”“易服”“剪发”等,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3)富国强兵。在军队建设方面主要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1872年颁布征兵诏书和1873年颁布征兵令,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
明治维新的影响:
明治维新结束了幕藩的封建统治,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明治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维护了民族的独立,并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也使日本进入了近代先进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1、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2、1889 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
3、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为了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日本走上了对邻国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5.?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性质
(一)雅尔塔体系的内容。(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二)影响。(1)雅尔塔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正义战争的产物,与此前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具有其历史进步性。它大力倡导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和平、民主的原则,以民主原则对战败国进行了改造,承认了被压迫民族的权利。联合国比国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
(2)它还承认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对于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3)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原则,提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和普遍幸福。
(4)但是,雅尔塔体系是在几个大国,尤其是美苏斗争和妥协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随着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双方在各自的势力范围之内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导致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
三、论述
1.?论述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的内容及它们在世界史研究中的关系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三、现代化史观
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四、社会史观
1.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2.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对历史研究碎片化的看法
历史研究“碎片化”问题是由法国史学家弗朗索瓦·多斯在1987年出版的《碎片化的历史学》一书提出。该书对曾在20世纪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年鉴学派进行了批判性研究,指出其第三代史学由于过于注重收编其它人文社会科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反而造成了历史研究的“碎片化”。而历史研究的“碎片化”指的是一些史学研究者在研究琐碎、微观、细小的问题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孤立、静止与片面的思维方式,梳理宏大叙事和历史的连贯性,仅仅满足于表象的罗列,而未能揭示出这一历史表象与整体史本质关联的现象。历史研究碎片化的出现与“新文化史”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存在联系。
对于目前历史研究中出现的碎片化倾向,学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碎片化不可取;有学者从史学研究的实证性出发,认为应该碎化,但不能以碎化为目的;有的学者从史学研究理论的空洞性出发,认为碎化得还不够,中国史学要与世界接轨,就应当进一步碎化。然而,在我们评价历史研究碎片化这一倾向之前,我们应该搞清楚微观史、碎片和碎片化三者的区别。微观史和碎片容易被认为与碎片化存在着必然性,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微观史学虽然不以规模较小的研究对象为限,但它的确以历史上的个案或微小的事件和人物的研究见长。在德国,微观史学以研究“日常生活史”闻名,仅这个名称就足以说明德国微观史学家所关心的主要是社会地位微末的人和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成为历史学家关注的对象,大量地进入史学领域以后,历史研究的题材便极大地丰富起来。微观史研究本身并非必然会引起史学的碎化。在依托某个具有总体性的宏大历史架构的情况下,微观史研究不会游离于宏大历史主题,反而与宏观历史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此外,针对碎片化问题,有学者主张要区分“碎片”与“碎化”(或称“碎片化”)这两个概念。他认为,“‘碎片’应该是指对史料的发掘和整理,而碎片研究则是通过对史料的发掘和整理来还原历史、特别是还原历史的真实。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而“碎化”只满足于史料堆积而缺乏深层次的思维,轻视理论和整体研究。可以认为“碎片与碎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碎片和碎片研究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而碎化倾向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历史研究的碎片化实际上是采取了一种孤立、静止的方式看待历史事件的结果,没有将微观或局部的历史与更大时空范围的历史联系起来,没有放在变化发展的维度上看问题。历史知识的根本价值在于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运用历史规律,所以我们要反对历史研究的碎片化倾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史学碎片化就是柯林武德所批驳的“剪刀加浆糊”的堆砌史料的做法,而克服碎片化则有赖于“思想”。历史研究理应具有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包含人的思想在内,单纯的堆砌材料只会使历史成为没有血肉的死的历史。
3.?谈谈你对中国关怀与国际视野在世界史研究中的关系的看法
世界史研究中的中国关怀是指虽然世界史研究是在研究外国问题,但是史学的现实关怀始终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出发点,外国史研究应发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社会功效,对中国社会当前及未来面临的问题有所启迪。我国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大多可以在西方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找到类似的案例,如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中国的历史研究与民族命运、国家需要一直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中国史学研究的传统。我国外国史研究要有体现中国现实关怀的问题意识。
世界史研究中的国际视野是指在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号召之下,中国的历史研究应当具备这样的开放胸怀和全球视野,避免囿于自己的“后花园”,将自我与他者融为一体,既要走向世界,又要让世界走近我们,共同组成一座“大花园”。世界各个单元间的互动性、关联性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此,“全球史”研究提倡从全球视野来考察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探究不同地区、社群之间暗含的联系。“试图填补传统历史学纵向写作方式所留下来的,在以民族国家为主线历史之间,或是在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空白区“。
我们在世界史研究中要兼顾中国情怀与世界视野。一方面,我们在进行世界史研究的时候要立足于本国实际,中国的外国史研究要以观照国家现实为出发点,同时形成中国的独特风格,在外国史研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强调中国外国史研究的中国视角与中国关怀并非狭隘的民族视角,史学研究也不仅仅是为单个国家服务。中国的外国史研究要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启迪,还要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另一方面,我们在进行世界史研究的时候要树立全球视野,这既要求我们吸收借鉴国外史学界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进行研究时要采取开放的视野。我们的世界史研究更应关注某一事件、某一地域与其他要素、其他区域的互动联系,这将有利于我们发现局部视野内所视而不见的问题。但是我们在向国外史学界学习的时候不可亦步亦趋,,外国史研究与本国史研究的重点应有所不同,我们不能为研究而研究,片面强调“与国际接轨”。我们在研究外国历史时心里要有祖国,要善于用中国眼光观察世界,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

2020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希波战争
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波斯以雅典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由,渡海侵入希腊。主要的战斗发生于公元前490年和前480-前479年的两次波斯大军入侵期间,但波斯都遭到失败。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缔结和约。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力共存之势,影响深远。
2.?罗马元老院
古罗马国家的重要权力机构。起源于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掌握宣战媾和、国家安全、征募军队、财政预算、批准立法等内政外交大权,是共和国的核心领导机构和最高行政机构。至共和国后期,独裁者常以控制元老院来强化其统治。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的统治削弱了元老院的权利,渐失其重要性。
3.?反宗教改革运动
罗马天主教改革又称反宗教改革运动,是指在16-17世纪,天主教会为对抗宗教改革运动和新教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局面,巩固罗马教会在欧洲的地位,故又有“对立的宗教改革”之称。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狂热的天主教徒斐迪南二世,逮捕帝国境内的新教徒,导致捷克人将市政厅议员掷出窗外,致使三十年战争爆发,天主教与新教的矛盾充分展现。1648年,新教同盟胜利,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天主教改革运动结束。
4.?三级会议
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
5.?十二月党人起义
俄国贵族革命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19世纪初,俄国农奴制日益衰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12年俄法战争的影响下,俄国进步的青年贵族军官主张废除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这些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贵族革命家,即十二月党人。1825年12月1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去世,十二月党人决定在皇位虚悬之机发动起义,12月26日,3000多名士兵集中到参政院广场。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调集相当起义人数4倍的兵力,起义被残酷镇压,起义者死伤数百人。12月29日,南方协会也发动起义,第二年1月起义被镇压。这次起义在俄国解放运动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武装起义。强烈地震撼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和俄国农奴制度,其革命活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6.?青年土耳其党
1899年土耳其资产阶级成立的革命政党。1899年成立于伊斯坦布尔。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实行宪政,加强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地位。1908-1909年,该政党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并掌握政权。一战中,土耳其加入德奥集团,一战后瓦解。
7.?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建立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结束了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为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下降及美元危机的频繁爆发,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被牙买加体系取代。
8.?麦卡锡主义
1946~1955年风行于美国政治活动和政府当中的担忧共产主义颠覆的恐惧思潮。1950年2月9日,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惠灵市发表了一次演说之后,成为煽动这场反共浪潮的领袖式人物。麦卡锡在演说中声称:美国国务院里有“共产主义分子”。随后,一系列有关共产主义分子在政府中遍布影响的更为戏剧性的断言接踵而来。1954年12月2日,麦卡锡遭到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的谴责,并失去了其在参议院的所有主席职务。此后,麦卡锡主义很快衰落下去。麦卡锡主义是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是美国在外交政策方面所遭受的一连串挫折的产物。
二、简答题
1.?欧洲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
1.王权非血缘纽带,非至上。封君封臣制是欧洲封建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封君封臣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具有的一-种形式。 当时,人与人之间不论在社会生活或私人生活中,个人的联合便成为社会的纽带。这些关系因受等级和不对等的影响,其特点一般都是有权势的人给予自由人保护,自由人则表示竭诚效忠。这种复杂的联系制度取代了已然消失的非个人的国家权力。
2.独特的依附关系。人身依附关系是作为已经不再充分发挥作用的家族连带关系的替代物或补充物而载人史册的。领主与附庸的依附关系是西欧封建制中的核心,就附庸于领主的关系而言,附庸长期处于一种补充亲属的地位,他的权力及义务与血缘亲属相同。附庸关系的这种准家族特性,是封建社会的习惯和法律中几个永久性特点形成的原因。
3.庄园制。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4.主体权利。西欧中世纪及近代早期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自然法向自然权利转变的历史,是客观法向个体权利转变的历史,也是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的历史。这个转变在中世纪至近代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总之,西欧封建制度具有本身的独特性,是欧洲所特有的。
2.?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商业往来扩大了,并开始与美洲有了商业联系。亚洲、非洲、美洲的众多商品,开始或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欧洲的商路和商业中心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趋于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日益繁荣。(2)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便是“价格革命”。美洲的白银大量涌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在历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货币的贬值和物价上涨对西欧国家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地位产生了不同影响,加剧了阶级分化的过程,有力地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上,西欧国家从此超越了亚洲、非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3)开辟新航路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掠夺,对世界各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亚洲、非洲和美洲许多国家从此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西方殖民者掠夺的对象。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殖民掠夺的总先锋。而后起的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挤掉西班牙和葡萄牙,继续在亚洲、非洲、美洲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3.?英国革命的意义
(一)经过。1687年,詹姆斯二世颁布《容忍宣言》,公开宣布废除一切反对非国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法律。在反对恢复天主教问题上走到一起来的各派代表,包 括辉格党和托利党的代表在内,终于在1688年共同作出决定,废黜詹姆斯二世,迎立他新教徒的女儿玛丽和其夫荷兰执政威廉为英国女王和国王。根据同荷兰商定的协议,威廉率军队于1688年11月在英国登陆。12月,詹姆斯二世仓皇出逃法国。1689年2月,威廉即英国王位,是为威廉三世。这就是1688年政变,历史上也称之为“光荣革命”,因为它没有流血而获得成功。1689年3月,也就是威廉即王位后一个月,国会就通过了《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今后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徒,国王要尊重国会的意志,只有得到下院的同意,政府才能够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
(二)历史地位。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换了国王,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这就把近100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为解决这个问题,英国纷争了近一个世纪,期间有大规模的动荡,有战争,有革命;但最后解决问题的却是不流血的手段,这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光荣革命建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高权力从国王一个人手里转交到贵族一批人手里。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的政体,这就是光荣革命的意义。
4.?明治维新的内容和评价
1868年4月,睦仁天皇宣布了新政府的政治纲领《五条誓文》。誓文表现了新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该年9月,定年号为明治,开始实施改革:
(一)改革旧制度。(1)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1871年,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制,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2)改革身份制度与取消武士特权。明治政府废除了公卿之称,改为华族,一般武士改为士族。1872年,正式确定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份制,农、工、商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并宣布“四民平等”,允许居住、迁徙、择业、婚姻等自由。(3)改革土地制度与实施新地税。1872年明令解除幕府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并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接着,明治政府在1873年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按照政府确定的地价每年征收3%的地税和15%的附加税。
(二)学习西方的三大政策。(1)殖产兴业。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作为全面负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 工厂,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11月又成立内务省,与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2)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明治政府建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文件《学制》,建立了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改历”“易服”“剪发”等,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3)富国强兵。在军队建设方面主要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1872年颁布征兵诏书和1873年颁布征兵令,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
明治维新的影响:
明治维新结束了幕藩的封建统治,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明治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维护了民族的独立,并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也使日本进入了近代先进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1、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2、1889 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
3、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为了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日本走上了对邻国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5.?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性质
(一)雅尔塔体系的内容。(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二)影响。(1)雅尔塔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正义战争的产物,与此前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具有其历史进步性。它大力倡导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和平、民主的原则,以民主原则对战败国进行了改造,承认了被压迫民族的权利。联合国比国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
(2)它还承认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对于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3)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原则,提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和普遍幸福。
(4)但是,雅尔塔体系是在几个大国,尤其是美苏斗争和妥协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随着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双方在各自的势力范围之内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导致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
三、论述
1.?论述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的内容及它们在世界史研究中的关系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三、现代化史观
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四、社会史观
1.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2.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对历史研究碎片化的看法
历史研究“碎片化”问题是由法国史学家弗朗索瓦·多斯在1987年出版的《碎片化的历史学》一书提出。该书对曾在20世纪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年鉴学派进行了批判性研究,指出其第三代史学由于过于注重收编其它人文社会科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反而造成了历史研究的“碎片化”。而历史研究的“碎片化”指的是一些史学研究者在研究琐碎、微观、细小的问题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孤立、静止与片面的思维方式,梳理宏大叙事和历史的连贯性,仅仅满足于表象的罗列,而未能揭示出这一历史表象与整体史本质关联的现象。历史研究碎片化的出现与“新文化史”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存在联系。
对于目前历史研究中出现的碎片化倾向,学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碎片化不可取;有学者从史学研究的实证性出发,认为应该碎化,但不能以碎化为目的;有的学者从史学研究理论的空洞性出发,认为碎化得还不够,中国史学要与世界接轨,就应当进一步碎化。然而,在我们评价历史研究碎片化这一倾向之前,我们应该搞清楚微观史、碎片和碎片化三者的区别。微观史和碎片容易被认为与碎片化存在着必然性,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微观史学虽然不以规模较小的研究对象为限,但它的确以历史上的个案或微小的事件和人物的研究见长。在德国,微观史学以研究“日常生活史”闻名,仅这个名称就足以说明德国微观史学家所关心的主要是社会地位微末的人和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成为历史学家关注的对象,大量地进入史学领域以后,历史研究的题材便极大地丰富起来。微观史研究本身并非必然会引起史学的碎化。在依托某个具有总体性的宏大历史架构的情况下,微观史研究不会游离于宏大历史主题,反而与宏观历史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此外,针对碎片化问题,有学者主张要区分“碎片”与“碎化”(或称“碎片化”)这两个概念。他认为,“‘碎片’应该是指对史料的发掘和整理,而碎片研究则是通过对史料的发掘和整理来还原历史、特别是还原历史的真实。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而“碎化”只满足于史料堆积而缺乏深层次的思维,轻视理论和整体研究。可以认为“碎片与碎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碎片和碎片研究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而碎化倾向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历史研究的碎片化实际上是采取了一种孤立、静止的方式看待历史事件的结果,没有将微观或局部的历史与更大时空范围的历史联系起来,没有放在变化发展的维度上看问题。历史知识的根本价值在于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运用历史规律,所以我们要反对历史研究的碎片化倾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史学碎片化就是柯林武德所批驳的“剪刀加浆糊”的堆砌史料的做法,而克服碎片化则有赖于“思想”。历史研究理应具有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包含人的思想在内,单纯的堆砌材料只会使历史成为没有血肉的死的历史。
3.?谈谈你对中国关怀与国际视野在世界史研究中的关系的看法
世界史研究中的中国关怀是指虽然世界史研究是在研究外国问题,但是史学的现实关怀始终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出发点,外国史研究应发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社会功效,对中国社会当前及未来面临的问题有所启迪。我国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大多可以在西方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找到类似的案例,如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中国的历史研究与民族命运、国家需要一直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中国史学研究的传统。我国外国史研究要有体现中国现实关怀的问题意识。
世界史研究中的国际视野是指在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号召之下,中国的历史研究应当具备这样的开放胸怀和全球视野,避免囿于自己的“后花园”,将自我与他者融为一体,既要走向世界,又要让世界走近我们,共同组成一座“大花园”。世界各个单元间的互动性、关联性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此,“全球史”研究提倡从全球视野来考察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探究不同地区、社群之间暗含的联系。“试图填补传统历史学纵向写作方式所留下来的,在以民族国家为主线历史之间,或是在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空白区“。
我们在世界史研究中要兼顾中国

情怀与世界视野。一方面,我们在进行世界史研究的时候要立足于本国实际,中国的外国史研究要以观照国家现实为出发点,同时形成中国的独特风格,在外国史研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强调中国外国史研究的中国视角与中国关怀并非狭隘的民族视角,史学研究也不仅仅是为单个国家服务。中国的外国史研究要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启迪,还要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另一方面,我们在进行世界史研究的时候要树立全球视野,这既要求我们吸收借鉴国外史学界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进行研究时要采取开放的视野。我们的世界史研究更应关注某一事件、某一地域与其他要素、其他区域的互动联系,这将有利于我们发现局部视野内所视而不见的问题。但是我们在向国外史学界学习的时候不可亦步亦趋,,外国史研究与本国史研究的重点应有所不同,我们不能为研究而研究,片面强调“与国际接轨”。我们在研究外国历史时心里要有祖国,要善于用中国眼光观察世界,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上 - 考研网上辅导班有用吗 > 2020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20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