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上

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研究生导师预测考研热点_管理(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原标题: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研究生导师预测考研热点





目录



一、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二、2004-2020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育明一对一学员回忆)



三、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第一名笔记



四、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时政热点预测



五、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技巧



六、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模板



一、2021年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740公共管理学综合



(管理学原理75分、公共管理学75分)



《管理学》(第二版),刘俊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公共行政原理》,马建川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840行政管理综合



(行政学原理100分、公共政策分析50分)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辅助资料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中国行政管理》期刊(最新一年1-12期)



二、2004-2020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



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真题回忆版



育明教育大印老师根据育明教育学员回忆整理



740



公共管理学综合一



1.论述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的区别。



2.论述公共管理的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



3.论述国家监察制度改革并评价。



公共政策分析



名词解释



1.lindo



2.政策议程



简答题



1.政策评估的标准



论述题



1.反馈在政策系统中的作用



2.论述政策工具



840



公共管理学综合二



公共行政学



比较



1.行政失调和行政失当



2.行政发展和发展行政



简答题



1.公共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和自主性



2.论述整体政府及看法



3.赫伯特 西蒙和德怀特 沃尔多的论战



4.影响公共财政支出的因素



论述题



1.怎样理解“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2.怎样考核基层以减轻其负担,增加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



公共组织理论



1.论述西蒙组织决策理论的核心命题



2.论述组织学习与组织变迁



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前五名全部为育明教育学员。



考试科目:315管理学、行政学(各占75分)



第一部分:管理学(75分)



一、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泰罗认为,科学管理是一场心理革命,如何理解这一命题?



2、如何理解个性——工作适应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3、简述风险性决策的条件



二、论述题:(两小题分别是25分和20分,共45分)



1、请运用决策理论分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之成因(500字)



2、论述期望理论的假设前提和激励过程(400字)



第二部分:公共行政原理(75分)



概念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帕金森定律



2、公共行政的一般过程



3、个人瞻徇制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行政领导体制及其内容



2、行政民主化的原则



三、论述题:(24分)



论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的区别



考试科目: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基础



第一部分:公共政策分析(50分)



名词解释(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并写清题号。每小题5分,共10分。)



1、价值分析



2、精英决策模型



二、简答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并写清题号。15分)



选择方案的一般性方法又哪些?



三、论述(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并写清题号。25分)



论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标准



第二部分:公共管理学(50分)



四、名词解释



1、寻租



2、管制型政策



五、简答题



1、简述转换型领导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六、论述题



论述奥斯本和盖普勒提出的政府再造策略



第三部分:政治学基础



七、名词解释(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并写清题号。每小题5分,共10分。)



1、多元民主理论



2、政治社会化



八、简答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并写清题号。15分)



简述政治多元化的基本特征



九、论述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并写清题号。25分)



论述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及影响政治参与的基本因素







三、2020年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笔记



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即决策分析)



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就是设计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础是科学完善的决策体制,然后根据一定的原则,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完成。所以我们先要研究“公共决策体制”



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



定义:简单地说,要实现政策的目标,决策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基于各自的权力与责任,进行互动与合作的集体行为,这就是公共决策体制的概念。或者说,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



构成:决断子系统;咨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



决断子系统



决策体制的核心,由决策首脑机关及其领导者组成,对决策负责。其完善应着力于两个方面:对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正确认识和决策者素质的提高



行政首长负责制:决策权力归一,责任明确,效率较高,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首长做出决定,但不意味着家长式领导,要注意加强监督,防范权力滥用



决策者素质的提高



咨询子系统



思想库,智囊团,由专家组成的专门从事开发智力,协助中枢系统进行科学决策的辅助性机构,提供政策信息,科学知识和备选方案。现代决策离不开咨询系统的原因是:



现代社会分工精细,领导者无法搜集庞大的信息;复杂多元的政策目标,需要各行业的知识;瞬息万变的政策环境;现代政府机关的编制有限,人才有限



信息子系统



公共决策的过程是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利用的过程,对信息的掌握和处理程度直接关系到决策成败



我国决策信息系统的建立要做到三点:建立和健全信息网络组织;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实现新手段现代化



监控子系统



决断子系统之外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决策内容和程序进行监督控制,检查其是否合法的机构



监控子系统包括:立法司法的监督;正当的监督;利益集团的监督;公民的监督



执行子系统



决策与执行很难两分,执行子系统也分担着细化决策,补充决策和追踪决策的任务,下一章详述



二、公共决策的择案规则



就是投票规则,这里被看作是“基本决策规则”:全体一致规则;多数裁定规则



全体一致的缺陷:成本太高;无奈的选择和策略行为



多数裁定的缺陷:多数暴政;投票悖论(决策结果随投票次序的变化而不同)



第二节:政策方案规划的综合分析



有了一个科学的决策体制,有了投票规则,就是政策方案制定的实际过程了,本节先介绍政策方案规划的特点和一些原则,下节开始就是具体的程序



定义:政策方案规划的定义就是狭义的政策方案制定的定义(李永军把政策制定的概念扩大化,在方案规划前加上议程确立;在方案选择后又加上政策合法化)



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目标导向;变革导向;选择取向;理性取向;群体取向(群体参与决策,追求群体利益)



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



美国学者卡普兰:公正无偏;个人收益;弱势群体利益最大化;分配普遍;持续进行;人民自主;紧急处理



公共政策学者史塔林:集中性;清晰性;变迁性;挑战性;协调性;一致性



台湾学者朱志宏:开放性;前瞻性;策略性;权变性



政策方案规划的研究途径:即如何看待政策方案规划的实质是什么的问题



政策方案规划是适应政治环境的过程:政治的,渐进的,过程的,反分析的,客体化的



政策方案规划时政策方案的系统思考过程:系统的,选择的,规范的,主体化的



政策方案规划是发明政策方案的过程:想象的,灵感而非汗水,创新的



政策方案规划是考验可行性的问题:绩效的,调试的,学习理论与实验理论



第三节: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李永军考过各程序面临的任务)



抛开学者的争论不谈,本书把对政策方案规划的程序分为:政策目标的确定;备选方案的设计;政策方案的评估;政策方案的优选。总的来说是两个要素,一个是目标,一个是方案。广义的政策制定等同于从政策问题的构建到政策终结的全过程,而狭义的政策制定指的是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



一、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目标的作用(说到任何目标的重要性都是这三个方面)



是政策方案设计和优选的基础依据



是政策方案执行的指导方针



是政策绩效评估的参照标准



正因为目标的作用比较重要,所以才要保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取决于两个环节:一是正确设计,一是不同参与者对目标的共识,要做到以下几点



目标要具体明确:表达要准确;约束条件要具体;要尽可能量化



要具有前瞻性:一定的难度才能产生激励



要具有可行性:分析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要具有协调性:多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目标与手段的统一:目标的层次性,具体目标往往是具体目标的手段,会形成复杂的目标——手段链,要避免目标置换



但其实要做到这些并不是容易的,也就是说,澄清和确定政策目标并保证其有效性是有困难的:表现在:价值因素;政治因素和目标冲突上(但是这里的概括比较简单,答题时看情况自己进行补充)



价值因素:政策目标到底确定为什么,很大程度上受到决策制定者的价值判断的影响,而机制受到政治地位,利益偏好,传统习俗等的影响



政治因素:决策是政治的产物,决策者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常常故意把目标弄得模糊不清



多目标的冲突:横向和纵向上都可能冲突,要分清主次轻重



二、备选方案的设计



两步: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对政策方案加以细化——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两者的不同在于轮廓设想是大致的,所以可以大胆地设想,运用更多的是创造性的思维,之所以备选方案的设计一开始并不要求细节地进行轮廓设想,主要目的也就是在于激发这种创造性思维,省得它受到束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



政策方案整体上的全面性与多样性:既然是创造性思维,当然就要求方案要全面,所以当决策者发现只有一种备选方案而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时,就陷入了“霍布森选择”



政策方案彼此间的互斥性:说白了就是指两个方案之间不能有雷同



注重创新性:轮廓设想的核心,要摆脱旧的政策的束缚



政策方案的细化设计:和前一个阶段不同,要构造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方案,还需要精心设计,只有细化之后的方案才能拿出来进行选择,也就是决策。当然,细化也包括对轮廓设想阶段中的方案进行筛选(明显不可行的连细化都不用了),要注意:



实用性:能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可操作性:各种政策手段,方法都要可操作



细致性:严格的论证和仔细的推敲



三、政策方案的评估



设计出来的方案要进行评估。不过我觉得其实在政策方案的细化设计阶段,评估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吧,应该已经渗透在其中了。政策方案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可行性评估(重点)



可行性评估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中国实际的政策运行中,最缺少的可能就是这个了,案例中的“三拍工程”就可以用这里的理论进行批判



可行性论证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行政可行性。



其中,行政可行性是指行政管理的可操作性,即使前三者都满足,没有这一点也不行。它包括权威,制定约定;能力;组织支持



四、政策方案的优选: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政策制定的导向在于它的最优性,所以政策方案的选择是“优选”过程,以选出最理想的政策。而既然是选择,就要有标准。按照威廉邓恩的说法,



政策方案优选的标准有:效率;效益;充分性;公平性;回应性;适当性



标准虽然有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对政策方案形成共识。换句话说,政策方案优选中共识的形成是在说决策者们是如何达成共识的:三个途径:交换(利益交换),说服和强制。实践中三者是交叉混用的



政策方案优选中常犯的错误:两种:利益偏差导致的错误;技术偏差所导致的错误



第四节: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研究政策方案的制定问题,千万别忘了不是选出一个方案就完了,还要进行政策的合法化,完成了这一步,政策制定才算真正完成)



定义:最终选择的政策方案只有经过一定程序的审查,才能在全社会具有约束力,这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广义的政策合法化是指政策被公众认可,接受,遵守的过程,狭义的合法化从法律来讲,是说公共政策要具有



合法的主体:对于政府而言,法无明文授权,政府不得为之;对民众而言,法无明文禁止,人人得而为之。决策主体依法组建,依法获得授权是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前提条件。



合法的程序:程序是规范决策主体行为的有效途径,防止个人行为代替组织行为,但又要避免程序主义。



合法的内容:政策内容不能违法宪法和法律,通常通过司法审查确保。



程序公正:其中,关于合法的程序有必要强调一下:程序决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规范决策主体行为的有效途径,以免公共政策的制定演变成随机性行为,这一点在中国很重要,换句话说,保证公共政策的形式合理化比实质合理化更具有迫切性



内容合法:就是指不能违背法律。那个封堵高考移民政策的案例就是例子



公共政策合法化的程序:不同的部门是不相同的



立法机关: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和通过议案;公布政策



行政机关: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领导决策会议决定;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



三,公共政策法律化



公共政策的法律化是政策合法化的最终形式,也叫政策立法。通常能够转化为法律的政策都是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地发挥作用的政策



主体:政策法律化的两个主体:立法机关和行使委托立法权的行政机关



一般而言,政策能够上升为法律的条件有三个:对全局有重大影响,再就是其稳定性和有效性了



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分析



政策执行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政策科学研究者忽视,政策科学被看作是研究政策制定的学科,然而“要想使政策科学成为应用的科学而不仅仅是理论科学,就必须重视政策执行问题,不仅要重视政策执行本身,而且应当在政策执行与政策制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产生了“政策执行运动”



第一节:政策执行研究的理论研究:三代研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者综合。关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的特点,参照公共行政学以及ppt中的概括进行几种记忆,考的可能性很大



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深受古典行政模式的影响。古典行政模式的三个特点:官僚科层制;政治行政两分法;效率至上(科学管理)原则



行政组织的结构特征是集权的,层级制的,严格的命令控制体系



政治行政两分,政治家负责制订政策,行政人员负责执行



行政管理遵循科学管理原则,追求效率



在这种行政模式下,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被假设成与政策制定的预期一致的,但是以这种模式为基础的政策执行研究却已经认识到了两者之间的鸿沟了,所以才有了第一段中的引言,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是:



偏重于政策执行实务及个案研究:从个案中发现政策执行的问题



自上而下的分析途径



1.以政策制定为核心,从政策制定者角度透视政策执行



2.强调制定与执行的分工



3.政策过程是个指挥链条,形成上令下行的命令体系



4.政策制定者的价值偏好被下级不断具体化并执行



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



建立在第一代执行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特点是强调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互动



决策者与执行者在目标制定上合作



重视基层官员的适应策略,充分利用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推进政策执行,被喻为“草根途径”



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认为古典的行政模式需要民主,功绩,中立的领导者,容易犯孤独组织综合症。



政策执行依赖于“多元组织集群”的相互关系



第三代执行研究



试图整合以上两种模式的概念架构,以解释政策执行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而对未来的政策执行模型做出预测



注重向前探索和向后探索的结合



强调执行机构间的网络关系与政策执行力的表现



代表有: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和支持联盟框架



三代研究各有优缺点,一般而言:第一代适用于管制性政策与再分配政策,第二代适用于自我管制政策与分配政策。第三代尚在完善中



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途径



这部分又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研究途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



一般意义上:



把高层政府的决策作为研究出发点,集中研究某种权威性的决定如何被组织分工实践并实现目标



上策根据偏好制定目标,基层落实执行



层级指挥命令体系,中央控制变量很重要



注重上级对下级的指挥和监督



张金马的对自上而下途径的特点总结:



研究及解释政策执行为什么成功或不成功,建立在目标假定的基础上(目标是明确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价值就在于怎样使中央政府的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



从高层制定者的角度看问题,决策是高层的“财产”



价值观上秉承政治行政两分法



知识基础是科层制理论,核心是层级原则和命令控制体系,政策执行被看作是理性的科学管理活动



政府效率提高和政策执行问题的解决的出路在于组织的管理与控制,信息,资金,指挥,目标,监督等



实践中对这一研究途径的批判



过多地关注中央和高层的目标,其他行动者的角色被忽略了,而事实上后者的策略性创造力和自由裁量权对政策执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所谓完美的执行的必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具备的,如目标的模糊,不充足的资源,环境的变化等



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理论划分在现实中很难维持,过于理想化。制定中有执行,执行中有制定。



带有个案研究的局限性,显得拘泥



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



一般意义上:



以组织中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处于政策链条的低层次



政策过程是政策是行为者之间的讨价还价,而不是单纯地由上层以法令控制



所有的政策都会被下级以自己的想法修正



强调给下层官员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以适应环境



自下而上途径的两个分支学派



爱尔莫尔::从基层角度探讨执行效率问题,称为草根途径,也叫“基层官员权力观”



约恩和波特:彻底否定科层执行观,从多元互动这角度研究,称为“执行结构”研究



如果说传统的执行研究包含的一方面是排斥政府之外的社会团体对政策执行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政府内部上级对下级的控制的话,那么爱尔莫尔反对的是第二点,而约恩和波特则彻底超出政府组织系统,系统分析政府之外的社会力量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影响



爱尔莫尔:



传统的模式仇视自由裁量权,认为它在最好的情况下是必要的恶,在最坏的情况下是对民主制度的威胁,然而爱尔莫尔认为我们不能假定上层能控制一切,而应该重视下级自由裁量权的作用。他认为



政策执行是个复杂的互动过程,不单单靠制定者的意图和雄心



有效的自由裁量权和重要,而不是单纯的命令监督系统



妥协,交易等互惠性远比监督功能重要



约恩和波特的理论建立在“组织社会”的基础上,主要观点如下:



包含多元组织的执行结构是政策执行的核心:这种多元组织结构不一定是正式的,不一定是与政府命令直接发生关系的,可以是潜在的介入政策的官方或非官方机构



政策执行以计划理性为取向:与传统的组织理性不同:在计划目标下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参考的过程



包含多元的目标和动机:主体是多元的,利益、目标和动机自然就是多元的



以权威关系而非阶层命令体系:注意权威与权力的区别



地方自主性:中央的掌控能力有限



执行结构内部包含许多次级结构:由执行特定角色的次级团体构成,可能发展为定型组织,也可能以临时组织出现



自下而上研究途径的贡献在于:它促使我们能够正视执行过程中执行结构之间的互惠性与裁量权。对自下而上途径的批评:



过分强调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一方面自由裁量受到多方面的法理限制,另一方面它与行政效率之间不见得有必然的联系,更容易忽视民主和政治责任



自下而上的途径在实践中只适用于分权的环境:绕开了现实政治中对政策执行的先验性限制,如政治体制,官僚层级制,法律制度等



对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批评有失公允:他们一个重视中心忽视边陲,一个重视边陲忽视中心



两种研究途径的区别



以最初的焦点看:一个强调中央,一个是地方执行结构



以执行过程中的主要行动者认定而言:一个是中央,公营部门到私营部门;一个是反过来



以评估标准而言:前者强调正式目标的完成,后者标准不清楚



以整体焦点而言:前者关心政策执行如何不偏离政策目标,后者是强调政策网络中的多元互动



三、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博弈理论



行动理论:



行政执行包含着一连串的行动,行动是政策执行的关键,政策执行的研究要以行动过程和行为性质为中心



这些活动中以解释活动,组织活动和实施活动最为重要



合理的执行活动是保证政策目标实现的关键,甚至可以弥补政策决定的缺陷



行动理论的局限在于:忽略了对行动主体的研究,忽略了更广泛的其它社会因素的作用



组织理论:



组织是政策执行的关键,研究政策执行要充分了解组织的运作



组织是政策执行主体,政策以组织机构为依托,以组织原则为保证



政策成功或失败可以组织得到集中反映



组织研究可以从政策执行角度深刻反映政治,反映政策的过程和特征



博弈理论



政策执行是政治上讨价还价的交易过程,



在交易背景下,政策目标和方案的重要性和可靠性会大打折扣(分析与政治)



把政策过程看成博弈,由竞赛者,利害关系,规则,信息,竞争策略组成



把人们对政府运作的认识从静态的层级引向动态的府际关系



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模型(书中也说,这部分只是简单介绍,所以了解即可,不要深究)



70年代中期后出现了不同的公共政策执行模型



一、t·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我看其实基本上是系统论的观点,把政府看作是政策输出系统,向目标群输出政策而产生社会张力,引发冲突。它说是政府设立新的公共事务机构改变原来的处理模式的复杂行动



影响政策成败的关键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类: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强调要素之间的互动和与环境的反馈



微观缺陷:对执行人员的重要性关注不够



二、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存在六大因素影响政策执行绩效



它们分别是:政策目标与标准:是否是清晰可行的目标;政策资源:包括所有运用于政策执行的资源;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制行为:规范,激励,惩罚;执行机构的特性;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执行者偏好。



此模型没有考虑目标群体



三、麦克拉夫林的政策执行互适模型



把政策执行看成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和手段做相互调试的一个过程



强调由于执行者与受影响者的观点和利益不一致而带来的互动,使目标和手段富有弹性,不断地调试以赋予政策新的含义,双方都不是被动的。



此模型是个简化的模型。对其它因素忽略过多



四、雷恩和拉宾诺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把政策执行看作是介于政策意向与行动之间的动态过程,由拟定纲领、分配资源和监督执行三个阶段组成,并不断重复循环



说明了政策环境对政策执行产生的基础性影响



强调政策过程重复循环的价值



抹杀了目标群体的存在



五、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政策执行综合模型



把在政策执行中起较大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三类,类似于多元流模型



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



政策本身定规制能力



政策以外的变量



六、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



把影响政策执行状况的因素分为:沟通,资源;执行者偏好,官僚组织机构



沟通:政策内容和知性方法能否准确地传达给执行人员



资源:人员;信息;设备;权威



执行者偏好:执行者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对执行的影响较大



官僚组织机构:标准作业程序和执行权责分散化



其中,官僚制的标准作业程序可能对政策执行的不利影响包括:



1、限制执行人员执行能力的发挥,无法适应环境



2、产生目标置换



3、抵制创新与变迁



七、高金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试图综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途径



分析重点在于政府间关系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突出地方政府的相对独立性



提出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这在以前是容易忽略的



继承者将府际关系划分为四个类型:合作共事性;合作但维持地方自主型;逃避式各自为政型;争斗性各自为政型



八、萨巴蒂尔的政策变迁支持联盟框架



用“政策变迁”取代“政策执行”,意味着政策执行过程本身就是改变政策内涵,政策取向的学习过程



此模型作为政策分析的方法不仅仅用于政策执行分析



政策变迁最好以政策子系统的观念来诠释,而不是以政府组织的变迁来诠释。



政策子系统包含公私部门的行动者,政府官员,知识精英等,基于相同的价值和利益形成支持联盟,采用若干倡导策略,以便影响政策。策略的冲突需要政治掮客的协调



政策在政策子系统中得以形成并获得执行



要理解政策变迁,还要有相对稳定的系统参数和外生于子系统的事件



此模型重在理论解释,而不是为实践着提供指导



第三节: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与方式



如果前面所有的途径,理论,模型都是从理论上解释和研究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那么本节的内容则是在说明在实践中执行者是如何操作的,因此,政策执行的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



一、政策执行的过程



准备阶段:宣传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制定执行计划



进行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



定义:政策宣传是指向社会公众宣布和传播政策的意图和内容,引导社会公众的行为向着宣传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贯穿于政策实施的始终,是先导,更是手段。其作用如下:



1、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策认知:调动执行积极性,防止出现理解偏差



2、有助于提高目标群体的政策认知:提高民众支持度,通过说服教育来制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做好组织准备



1、定义:做好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执行是靠组织完成的



2、组织原则:无论是使用旧的机构,还是组建新的机构执行政策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根据只能需要,不能因人设岗;机构要完整,统一指挥;机构只能设置要配套;权责一致;必要的沟通机制



3、人员配备原则: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是政策执行的最终承担者。现代政府管理对人员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专业知识;工作作风;创新能力;职业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呢管理:总之是合理的个人素质结构和优化的群体素质机构



4、完成组织和人员配备后,要有配套的管理制度:目标责任制,检查监督制;奖励惩罚制度等



进行物质准备



任何政策的执行都需要有充足的物力和财力保障,一方面根据各项开支科学编制预算,一方面做好必要的设施准备



制定执行计划



制定出来的政策虽然是一整套的方案,但往往是抽象性和原则性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也未必具有可操作性(虽然理论上政策制定上就必须考虑可行性的问题,但实践中政策制定阶段的可行性论证往往是不够的,也往往因为是原则性的所以没办法做的太细,所以政策执行计划不是政策方案本身)。政策执行计划的制度能够要遵循三个原则:客观原则;弹性原则;统筹原则



实施阶段:政策试验;全面推广;指挥协调;监督控制



政策试验



定义:一项新的政策在正式推广之前,根据目标群体的状况和政策适用范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群体,使用较少的成本和时间,试行政策的办法。其意义在于



1、减少政策执行的风险



2、降低执行成本:从试验中吸取教训,改善政策



3、政策试验的示范效应有利于使人们接受新政策,从而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进行政策试验要注意三个方面:选点的代表性;实验方案的设计要周密;重视对试验结果的总结与分析



全面推广



重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既保持政策精神实质,维护政策权威性,实现政策目标,又要采取灵活多用的方式,使目标真正实现。如果抛弃了政策原则性,就会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



指挥协调



政策执行是复杂的管理活动,需要不同机构和不同人员的配合,由于不同的管理权限和不同人员的人力素质的不同,以及价值和利益的冲突带来的摩擦都需要有指挥协调在整个政策执行过程中加以控制



监督控制



执行者对政策认识的差异或理解适当以及价值和利益差别都会使执行偏离制定者的目标,所以必须要有良好的监督控制,及时检查执行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偏差



总结阶段:绩效评估;追踪决策



绩效评估



1、是检验政策执行效率与效益和公平性的基本途径



2、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



3、是进行追踪决策的必要前提



追踪决策



当政策执行的主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就需要进行追踪决策。追踪决策不是对原有决策方案的修补,而是根本的修正与变革,可以说是重新决策



二、政策执行的手段(这里是从传统政治学的角度来说政策执行的手段的,而实际上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执行手段应该是“政策工具”部分的内容,所以,李永军的ppt里在讲到这部分时干脆用的就是“政策工具”的论述。这里说: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说服引导手段;技术手段



行政手段:



定义:行政机关利用规章制度,命令指示,组织纪律等方式来推进公共政策的执行



特点:权威性;强制行;具体性;无偿性;发挥作用快



不足:容易只考虑行政角度而忽略政策规律和各方面的利益;行政手段使用频繁会挫伤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有效地监督以防止权力滥用



法律手段



定义:通过法律,法令,司法等工作,主要是行政立法和司法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种关系



特点:除了和行政手段一样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以外,还具有规范性,稳定性,程序性(程序正义)



经济手段



定义: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各种不同经济利益的关系以利于政策执行的方法



特点:间接形;有偿性;关联性



说服引导手段



较少使用强制手段,更容易被接受,是促进政策目标群体增强政策认知和认同的很好方法。相反,武断和专行的方式容易遭到反抗。要注意目标群体的思想问题



技术手段



是指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来提高行政效率。主要是电子政府工程:对于促进政务公开,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服务,建立政府与民众间的互动机制,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和质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于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是个遗漏的内容。书上好像也没有。要从其他参考书上总结



同时,至少记住几个重要的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具体的政策执行问题



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政策目标;执行者(资源,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政策工具;环境;目标群体



第七章 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一、公共政策评价的含义



本章的标题是“公共政策效果”评价,而不是“公共政策”评价,目的在于确定此处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而不包含政策的全部过程(如政策制定时的方案评估)。学术界关于公共政策评价含义的三种界定分别是:对政策方案的评价;对政策全过程的评价;对政策效果的评价。由此看,本书选取的是第三种。



政策效果:



定义:一般被看作是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不同于政策目标,也不同于政策产出。要注意区分。等同于政策目标,就忽略了政策的全部效果;而政策产出只能告诉人们政府做了什么,不能告诉人们政策产生了什么实际影响。



内容:所以政策效果包含几下几方面的内容:完成目标的程度;政策的非预期影响;与政府行为相关的环境的变化;投入政策的成本;收益与成本的比率



类型: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潜在效果;象征性效果



直接效果:直接作用于问题和目标群体的



附带效果:外溢到其他问题和非目标群体的



潜在效果:短时间内看不出效果的



象征性效果:表示性的



二、公共政策评价的发展



概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是在20世纪之后发展起来的。在一战之前就有学者利用社会学等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价。大萧条时期和二战时期出于战争的需要使得政策评价有了较多的用武之地。二战后的为经济复苏提出的大量政策都加强了政策评价的需要,这种迫切性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时更被加强了,而当代政府体制改革的进展,建立绩效政府,责任政府的要求更是强化了政策评价的要求。



分阶段:美国学者古巴和林肯把公共政策评价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测量:政策评估即实验室试验,提供技术性测量工具



描述:政策评估即实地试验,强调实地调查



判断:政策评估即是社会试验,强调价值判断,重在社会公平性议题



协商:政策评估即是政策制定,利益多元主义



三、公共政策评价的功能与目的



公共政策评价的功能:政策评价既是技术问题,又是政治和社会过程



提供政策运行的可靠信息,提升政策质量



检查政策目标与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纠正目标或纠正执行



提出政策建议和分配政策资源的依据:决定政策是否延续或终止



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政策信息,构建良好社会关系



四、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



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前者规范客观标准但成本高,对人力物力财力要求多;后者灵活多样成本低但不客观公正



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前者掌握信息容易但很难具有客观性;外部评价尤其是目标群体的评价应受到重视,但采集信息较困难



事前评价,执行评价与事后评价:这已经不是单单的政策效果评价了



第二节:公共政策评价的操作



一、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可以运用于具体的评价方案的设计)



要确定统一的标准困难在于: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法规制度的限制;政策效果的非预期性;量化与主观的矛盾,不易量化



邓恩提出的公共政策评价标准:效益;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适应性(育明教育注:考试重点,必背,10年考察过)



综合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根据各学者的看法,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大致有八个方面:投入工作量;绩效;效率;充分性;公平性;适当性;执行力;社会发展总指标



二、公共政策评价的程序



公共政策评价由四个基本内容组成:规范;信息;分析;建议。其实就是确定标准,搜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建议



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准备阶段



确定评价对象:要清楚地划出一项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的边界并不容易



明确评价目的:有了目的才能确定标准,如是评价政策效果基本内容中的哪一个



选择评价标准:建立在事实分析和价值分析上的指标体系



规定评价手段:建立评价机构和人员,确定评价步骤和方法



实施阶段



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搜集政策信息



综合分析政策信息



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评价,得出结论



评价总结阶段



写出评价报告;总结评价工作:对政策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做出价值判断,提出政策建议,并对评价活动本身进行说明和总结,以提高以后的评价水平



政策执行主体和评价者之间会对评价报告有不同的看法,建议者和被建议者的关系



三、公共政策评价的影响因素(重要)其实这也是上面说的评价标准难以确定的原因



公共政策评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清楚地认识影响公共政策评价的各种因素,才能形成对公共政策评价的合理期待,有助于推动公共政策评价合理进行



公共政策目标的多元性和弹性:多元的就难以确定主次轻重;弹性的就难以量化



公共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确定评价对象的边界很困难



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行为的重叠:资源是混合使用的,难以确定某个政策的成本;同样,目标群体是被多个政策作用的,也很难确定某个政策的影响程度



行动与效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社会情况的改变往往受到政策行动之外的因素影响,如:内在变迁;长期趋势;外在事件



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政策评价必须依赖于足够的公共政策信息,但一方面政府不重视信息管理,另一方面不倾向于政务公开



公共政策评价的资源保障水平:由于评价工作的价值未得到充分认可,所以决策和执行者不愿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政策评价



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态度:政策评价可能触及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利益,他们的抵触心理,怀疑心理,惰性心理,对权力的支配心理,独占心理,对自身方案的偏好心理等等都会使他们排斥、贬低政策评价



四、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前后对比法



后面会介绍三种量化方法:成本收益分析;统计抽样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终止



政策效果评价完成后,决策者需要对政策的去向做出选择:大致的选择有:政策补充;政策修正;政策终止



政策终止不仅仅以为取消错误的过时的政策,也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的开始



一、公共政策终止的对象:虽然终止的是“政策”,但政策是由多个部分构成的,所以政策终止的对象就有四种类型:功能;组织;政策;计划



功能:终止由政策执行带来的服务:往往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抵制,而且由于一个功能是由多个政策是由多个政策实现的,所以要做许多协调工作



组织:缩减或撤销组织:同样会损害到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



政策:停止某项具体政策的执行,阻力较小



计划:执行政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的终止



二、导致公共政策终止的主要因素:三个因素:价值;环境;资源



两种情形:政策评价后发现:要么政策已经完成其使命,要么政策是失败的



两种属性:政策终止不仅仅技术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所以对政策中值得分析不能局限于经济和效率方面的问题。



主要因素:决策者的价值取向的变化;政策环境的变化;政策资源的不足或未得到有效利用



三、公共政策终止的阻碍



心理上的抵触: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政策受益者



组织的持续性:组织具有寻求生存和自我扩张的本性,即使没有存在的必要也会千方百计地维持自身,并不断地调整自身



反对势力的联盟:既得利益者组成的压力集团



法律上的障碍:政策的终止和组织的撤销需要严格的法定程序,费时费力



高昂的成本:现行政策的沉淀成本和政策中实施所需付出的成本



四、公共政策终止的策略:进行力场分析



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



公开评价结果,争取支持力量



旧政策终止与新政策出台并举



不放“试探性气球”



只终止必要的部分,减少终止代价



四、2021年行政管理考研时政热点



育明考研大印老师结合过去五年公共管理考研真题发现,当前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越来越灵活,对热点考察越来越多,所以以下参考书目是考生必须要看的,来应对今年可能考察的政府改革热点和政策热点问题:《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此外,育明教育的辅导是高校老师+在读研究生、博士联合授课奥,效果非常好,历年北大、北航、人大、北师大前三名基本都是育明学员,2019年矿大、地大、北体行管录取的研究生三分之二以上都是育明学员奥。



2020-2021年行管专业考研主要热点如下:



1. 产业政策争论,包括中美贸易争端、《中国制造2025》、自主创新等问题。



2. 垃圾分类,涉及政策评估、方案执行、政策工具等问题。



3. 放管服改革所涉及的政府相关理论。



4. 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5. 政府的财政职能,涉及减税降费、营商环境、政商关系、经济稳定发展职能等。



6. 住房相关问题。



7. 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比如环保一刀切问题等。



8. 政策修订等问题,比如霍尔果斯避税天堂问题。



9. 政府改革最新的趋势等问题。



五、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技巧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一般答100字左右,在a4纸上约3行,每行30-40字。



(2)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第三,总结,可以作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2.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查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本看到5遍以上可以达到记忆的效果。当然,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简答题定义框架答题法



定义→框架→总结



第一,先把简答题题干中涉及的最重要的1-2个名词进行阐述,类似于“名词解释”。很多人省略了这一点,无意中丢失了很多的分数。第二,按照要求,搭建框架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条,每条150-200字。第三,进行简单的总结。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有头有尾,换言之,必须要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800-10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



3.论述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论述题在考研专业课中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考查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查队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我们育明考研专业课讲授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论述题三步走答题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第一,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概念,要阐释清楚;论述题中重要的理论要点要罗列到位。这些是可以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的,是得分点,也是进一步分析的理论基点。第二,要分析目前所存在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个部分,基本可以通过对课本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总结而成。第三,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回答的视角要广,不要拘泥于一两个点。



第二,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一定要有条理性,但是条数不宜过多,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30分钟。如果试卷中有3道(一般不会更多)论述题,你可以答800-1000字,如果有两道,你可以答1000-1200字左右。论述题是拉分的关键,也是专业课里分值最高、题量最大的题型,同时往往是概括性最强、最难回答的题型。建议采用“总分总”结构,即前后是起始和总结的套话,中间是要点,要点部分采用4×300(2×150)模式,即分4大条,每条300字,每条又分两小点,每点150字。



六、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模板



其实,考研专业课和考研英语作文一样,都是有模板可循的。



一、有关政府改革考题的答题模板



比如“大部制改革”的措施、如何构建“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无缝隙政府”。如果考题涉及政府及其官员存在的一些问题,考生就可以套用此模板。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2.下放权力,转变管理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共同治理。3.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选择、考核机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4.增加专家学者以及群众的参与决策渠道,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体制。5.利用现代化、市场化管理方法,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率。6.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答题“三段论”



对某句话的“评析”,对某一个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这样开放性的题目,建议考生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第一,是什么,即以上材料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尤其是文章中反映了哪些行政管理的现象和理论。



第二,为什么,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或行政问题出现的原因。考研提供的材料,一定是要说明某一个问题,那么既然有问题就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



第三,怎么样,即针对以上的原因,今后应该怎么做。至于怎么做这个方面,可以套用上面的模板。



1.4 公共行政学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是什么”,即对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对象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怎么样”,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政府,是如何做事情的。



第三部分,“约束”,即对我们的对象——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使之不对私权产生侵犯。即当前政府反腐措施。



第四部分,“改革”,即对当前政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但四个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第一章,绪论:讲解近100多年行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积淀。即回顾过去。



第二章,行政职能:之所以把“行政职能”放在第二章,是因为我们这门学科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所以,本章是整本书的核心。此外,考生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在1887年才诞生,之前却没有存在。而政治学、企业管理等却早就有了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倡导的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即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所以,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很小,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研究它的必要性。但是,伴随着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但是立法机构等无力处理这些事务,所以政府就被推到了幕前。并且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步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是时候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政府了。



第三章,行政权力:中国有一个词叫作“职权”,有“职”却无“权”,则政府及其官员就无法切实履行它的职能。因此,第三章必须是行政权力,它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保障。



第四章,行政领导:从第三章“行政权力”到第四章“行政领导”属于行政权力的人格化。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有赋予人之后,才具有人格

,才能为民服务。而被赋予的这个人,就是所谓的领导,即行政领导。在权力与人结合以后,腐败也开始了。



第五章,行政组织:在权力与人结合产生了行政领导之后,光靠领导自身没法一个人亲力亲为,必须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构建自己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行政组织。



第六章:人事行政:在“行政领导”构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之后,就需要对组织中的人进行激励和管理,即人事行政,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每个组织的气氛、工作能力不同,其关键就是对组织的激励和管理。



第七章:行政决策:在“行政领导”通过“人事行政”对“行政组织”中的人充分激励和调动之后,政府就要开始做事情了,就要开始履行其“行政职能”了。那么,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制定决策,颁布政策,即为“行政决策”。



第八章:行政执行:政府作出“行政决策”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去执行,即为“行政执行”。正如考生自己在作出报考北京大学或者南京大学或者北航或者湖大或者川大或者北师大等之后,不能就开始无所事事,每天埋头“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必须去制订考研计划,必须去每天不断地学习和落实学习任务。



第九章:行政方法:无论是考研,还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都必须讲究方法,在“行政执行”中不讲究方法,只能让自己走弯路,耽误时间。



第十章:行政效率:我们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行政效率”。正如,每年有几百上千人在育明教育参加考研、考博及公务员、四六级的培训,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寻求“行政方法”,达到“行政效率”的目的。



第十一章:机关管理: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一,除了“行政方法”,还必须有后勤管理保证日常管理。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二,除了“行政方法”和“机关管理”,还需要有财政的支持,毕竟大家不能空着肚子工作。



第十三章:行政行为:从第三部分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对政府之前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在对政府约束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政府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行政行为”,唯此,才能更好地约束政府。



第十四章:依法行政:即“有法可依”,在我们了解了“行政行为”之后,就要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行政、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第十五章:法制行政:即“有法必依”,制定法律之后,必须有人监督,没有人监督,则法律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法制行政其实就是监督的意思。



第十六章:行政责任:即“违法必究”,在官员违反了法律之后,就必须承担责任。“依法行政”、“法制行政”、“行政责任”三个部分属于对政府官员的外部监督体系。



第十七章:行政伦理:属于官员内部监督体系,力求通过个人品德的塑造、职业道德等对官员形成内在的约束。



第十八章:政府能力:在我们前三个部分,共十七章的努力下,我们要检测一下政府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政府能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结果发现,政府能力还是存在问题的,政府的职能还是没法得到更好地履行,甚至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可能会手足无措。怎么办呢?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节——行政改革。



第十九章:行政改革:在政府能力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政府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但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次的改革,直至当前政府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也是面临着重重阻力。那么如何拯救我们的政府呢?



第二十章: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既然我国历次改革都面临着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改革经验和理论。



第二十一—二十四章: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没法适应我国的改革环境,所以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大家要记住,无论看什么书,都务必要掌握作者写作的框架。只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以及弥补很多考生因为跨专业而产生的问题,并且对于考生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大有裨益。



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行政管理考研研究室经历8年的研究,对全国近100多本行政管理书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以及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这也是为什么育明教育考研辅导通过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本书另有录制的视频课程,也欢迎广大考生到育明教育订购!



七、行政管理考研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是什么”,即对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对象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怎么样”,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政府,是如何做事情的。



第三部分,“约束”,即对我们的对象——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使之不对私权产生侵犯。即当前政府反腐措施。



第四部分,“改革”,即对当前政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但四个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第一章,绪论:讲解近100多年行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积淀。即回顾过去。



第二章,行政职能:之所以把“行政职能”放在第二章,是因为我们这门学科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所以,本章是整本书的核心。此外,考生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在1887年才诞生,之前却没有存在。而政治学、企业管理等却早就有了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倡导的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即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所以,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很小,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研究它的必要性。但是,伴随着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但是立法机构等无力处理这些事务,所以政府就被推到了幕前。并且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步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是时候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政府了。



第三章,行政权力:中国有一个词叫作“职权”,有“职”却无“权”,则政府及其官员就无法切实履行它的职能。因此,第三章必须是行政权力,它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保障。



第四章,行政领导:从第三章“行政权力”到第四章“行政领导”属于行政权力的人格化。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有赋予人之后,才具有人格,才能为民服务。而被赋予的这个人,就是所谓的领导,即行政领导。在权力与人结合以后,腐败也开始了。



第五章,行政组织:在权力与人结合产生了行政领导之后,光靠领导自身没法一个人亲力亲为,必须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构建自己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行政组织。



第六章:人事行政:在“行政领导”构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之后,就需要对组织中的人进行激励和管理,即人事行政,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每个组织的气氛、工作能力不同,其关键就是对组织的激励和管理。



第七章:行政决策:在“行政领导”通过“人事行政”对“行政组织”中的人充分激励和调动之后,政府就要开始做事情了,就要开始履行其“行政职能”了。那么,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制定决策,颁布政策,即为“行政决策”。



第八章:行政执行:政府作出“行政决策”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去执行,即为“行政执行”。正如考生自己在作出报考北京大学或者南京大学或者北航或者湖大或者川大或者北师大等之后,不能就开始无所事事,每天埋头“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必须去制订考研计划,必须去每天不断地学习和落实学习任务。



第九章:行政方法:无论是考研,还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都必须讲究方法,在“行政执行”中不讲究方法,只能让自己走弯路,耽误时间。



第十章:行政效率:我们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行政效率”。正如,每年有几百上千人在育明教育参加考研、考博及公务员、四六级的培训,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寻求“行政方法”,达到“行政效率”的目的。



第十一章:机关管理: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一,除了“行政方法”,还必须有后勤管理保证日常管理。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二,除了“行政方法”和“机关管理”,还需要有财政的支持,毕竟大家不能空着肚子工作。



第十三章:行政行为:从第三部分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对政府之前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在对政府约束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政府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行政行为”,唯此,才能更好地约束政府。



第十四章:依法行政:即“有法可依”,在我们了解了“行政行为”之后,就要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行政、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第十五章:法制行政:即“有法必依”,制定法律之后,必须有人监督,没有人监督,则法律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法制行政其实就是监督的意思。



第十六章:行政责任:即“违法必究”,在官员违反了法律之后,就必须承担责任。“依法行政”、“法制行政”、“行政责任”三个部分属于对政府官员的外部监督体系。



第十七章:行政伦理:属于官员内部监督体系,力求通过个人品德的塑造、职业道德等对官员形成内在的约束。



第十八章:政府能力:在我们前三个部分,共十七章的努力下,我们要检测一下政府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政府能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结果发现,政府能力还是存在问题的,政府的职能还是没法得到更好地履行,甚至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可能会手足无措。怎么办呢?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节——行政改革。



第十九章:行政改革:在政府能力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政府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但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次的改革,直至当前政府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也是面临着重重阻力。那么如何拯救我们的政府呢?



第二十章: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既然我国历次改革都面临着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改革经验和理论。



第二十一—二十四章: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没法适应我国的改革环境,所以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大家要记住,无论看什么书,都务必要掌握作者写作的框架。只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以及弥补很多考生因为跨专业而产生的问题,并且对于考生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大有裨益。



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行政管理考研研究室经历8年的研究,对全国近100多本行政管理书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以及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这也是为什么育明教育考研辅导通过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本书另有录制的视频课程,也欢迎广大考生到育明教育订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上 - 考研网上辅导班有用吗 > 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研究生导师预测考研热点_管理(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